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萧红故居皆文章

  萧红故居前门楼。  
  萧红故居内的萧红塑像。  
  萧红与母亲姜玉兰1915年合影。  
  萧红祖父祖母住屋。
  萧红1911年6月1日出生于松花江北、呼兰县城的一处东北民居里,她在这里度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后来,萧红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乡愁、乡恋、乡情,也深深地抒发了她对祖国、对东北、对呼兰河畔深深的眷恋。现今,萧红故居成为不少学者、文学青年来呼兰必须参观学习的地方。这里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优秀社会主义教育基地。
  □王树元
  一
  故居历史与文物价值高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等。她的故居坐落在哈尔滨市呼兰区南二道街228号。
  萧红故居始建于1908年,占地7125平方米,有青砖青瓦房屋32间,建筑面积为82678平方米。正门上方悬挂的“萧红故居”横匾由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题写。门楼建筑风格是盘山勾脊式,仿沈阳故宫建筑而成。走进萧红故居,首先让人们看到的就是用汉白玉雕成的萧红塑像。
  萧红故居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为萧红家人起居处。前面有一个东厢房,一个西厢房,进去以后是萧红故居的正房,有一个后花园,还有七间门洞房、木房、草房、粉房、小偏房、马厩等。正房后面是近2000平方米的后花园,就是萧红笔下的后花园。
  萧红故居是中原四合院建筑群落与东北地方传统民宅形式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反映出当时中国不同阶层的家居品质和地方传统特征,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物价值。东房就是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描写的二伯居住的地方,此房是在萧红祖母去世后由萧红生母姜玉兰主持家务时建成的,曾经用来装粮食,后来萧红的二伯住在这里。
  五间正房始建于1908年,属于青砖青瓦、五檩五鸠的建筑风格。位于五间房正中间的是堂屋,堂屋的东边是里外两个套间,东屋的外间是萧红的出生地。这间屋子坐北朝南,1911年6月1日萧红出生在这间屋子里。屋内悬挂着一张牌子,上面写着“1911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地主的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同时也悬挂着萧红与母亲姜玉兰,1915年拍摄的唯一一张照片。屋内有一铺小火炕,萧红就出生在这铺炕上。这铺炕的形状大小是按照原来萧红出生时的模样布置的,虽说经过翻修,却仍保持萧红幼年时的原貌,炕上放着方桌和火盆,特别是木质炕沿是萧红出生时就有的,沿用至今。
  二
  萧红的祖母是她的启蒙老师
  在萧红出生介绍牌上还有这样一段文字:“小萧红的降生给祖母的生活增添了快乐,祖母便成了萧红的启蒙老师。祖母范氏基于中国乡土的普遍理想寄望以后的日子越来越好,荣华富贵不断,所以给萧红起了个乳名叫‘荣华’,三年后弟弟‘富贵’出生。”萧红房间的西屋是她祖父祖母的住房,门上挂着“康疆逢吉”,这四个字是萧红祖父张维祯过八十大寿的时候,当时的呼兰县县长带着呼兰的工商界人士一起为其祝寿时题写的匾额,当时挂在萧红家门楼前面,据说现在挂的是一个复制品。西屋里边摆放有八仙桌,还有两张椅子。还有一个梳妆台,据说是萧红小时候用的。
  后道间,也就是储藏室,是一个狭长黑暗的空间,里面储藏着很多吃的和用的东西,也是小萧红经常探险和揭秘的地方。童年时的萧红为了笼络小朋友,经常从这里偷拿出一些红枣和馒头等,去分给穷人家的孩子。萧红故居的院落很大,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东院,一个是西院。东西两院相差不大,大约有3000多平方米。
  在后花园的西面有一个圆形小花坛,建有萧红与祖父的塑像。这座塑像描写的是萧红和祖父在一起玩耍的情景,萧红手里还拿着一枝玫瑰花。萧红经常和祖父一起在后花园玩耍,每当春夏萧红看祖父侍弄小园子的时候,她也拿着工具跟祖父一起干活。当分不清是苗是草时,祖父就会耐心地教她。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描写这个后花园的时候,说后花园的天空很高很高、很蓝很蓝……后花园,是萧红小时候经常玩耍之处,是好多文人墨客向往并经常光顾的地方,有人形象地把后花园比作萧红童年的“百草园”。后花园留给了萧红无限的想象空间,也留下了她和祖父栽花种草及尽情玩耍的儿时记忆。
  西院有一座草房子,虽说房檐上长了一些青草,但房屋整体保存完好,现被用作“北方民俗生活馆”。门窗仍然保留着当时的模样,窗外挂着一串串红辣椒。
  小偏房以前是房客居住的地方,屋墙上挂着一个长条板,上面写着《小偏房》,萧红笔下《呼兰河传》中有一段描写小偏房的文字:“小偏房里住着一家赶车的,那家喜欢跳大神,鼓声往往打到半夜才止,那说仙道鬼的,大神和二神的一对一答。苍凉,幽渺,真不知今世何世。”
  三
  故居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虽然只有百万文字留诸后世,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女作家。《生死场》被誉为“先声”文学、抗战“号角”,在如火如荼的抗战氛围中展现了新的视角;独具匠心、风格别致的《呼兰河传》,体现了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现实主义品质,诠释了萧红“作家为全人类创作”的理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名著。
  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逝于香港。萧红故居是萧红童年和少年生活、学习的地方,是萧红的思想、品格、精神成长的家园,是故人与故事的物化载体。  
  1947年1月萧红父亲张廷举在春节前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两侧。上联:惜小女宣传革命粤南殁去;下联:幸长男抗战胜利苏北归来。横批:革命家庭。
  萧红的弟弟张秀珂参加革命后,随部队回到东北,在土改运动时,他把家里所有的土地分给了贫苦农民,把西院所有的房子也交给了政府,由政府分给一些贫苦人居住。
  1985年呼兰县政府开始拨款修建破损的房屋,按原貌复制。1986年对外开放,被定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萧红故居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全国优秀社会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游人18万人次。(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树元  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热衷研究哈尔滨城市历史及党史,多部相关作品在媒体发表。
  · 本版特约顾问 王铁 ·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5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