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宋兴文 历史文化复兴的使命者

 

宋兴文
  □白衍吉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默默担当起复活历史文化、传承城市文明的重任。2024年7月1日,和煦的阳光轻柔地洒在城市的角落。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南三道街,“傅家甸城史文物馆”正式开馆,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时光的幕布上绽放出独特耀眼的光彩。我怀着满心的期待与喜悦走进这座充满故事的展馆,而这座文物馆的创办者和主人,正是我市文物收藏家和城史研究学者宋兴文。
  当我踏入这一方凝聚着历史与文化的空间,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往昔的岁月如画卷般在眼前。展馆数百件历史遗存的实物真品,静静地陈列在那里,却仿佛拥有着生命的律动,它们印证了城市当年的繁盛。百年前的老道外,一条正阳街(靖宇大街)及其二十几条辅街上,银号、钱庄、百货、金店、茶庄、药房、饭店、影院、剧场、客栈等应有尽有。同记、大罗新、天丰源、公和利、同义庆、洪盛永、裕庆德等老牌民族工商业,凭借着诚信和勤奋,在这里聚集崛起,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和辉煌。
  宋兴文,这位51岁的历史文化的守望者、复活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力充沛、沉稳文气,其外表质朴却内涵智慧。他出生于道外的大杂院,从小就对哈尔滨这座城市充满了深厚的感情。道里区那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中央大街周围洋气而独特的风貌,让他为之着迷。而道外靖宇大街上商铺连成一片、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以及独具特色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更是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中。道外的老房子,“前脸”墙立面是洋式的柱样构件和浮雕,“进身”则是中式台阶、栏杆、斗拱和传统花卉图案,这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街坊,也成了他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后来,他与爱人李胜携手创业,共同创办了文化广告公司。2007年,他们创作了第一份《哈尔滨美食地图》,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份地图搜集了老字号、名小吃和民间特色餐馆一百多家,因其深受业者和大众的喜爱,销量极佳。此后,他们不断改进丰富,陆续推出新的版本,最终将数百家餐馆收入其中,每期印刷发行一万份。这不仅让他们结交了众多朋友,拓展了人脉,还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知识、资源和动力。
  在尚志大街与西十道街的交口,有一座三层东南朝向转角楼,其典雅漂亮的折衷主义风格令人眼前一亮。这就是由宋兴文和李胜共同精心打造的“哈埠菜历史收藏馆”,又名“拾楼壹号”(哈市历史名餐饮十店一号)。它将历史建筑、文化餐厅和博物馆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复合体,如今已声名鹊起,参观者和顾客盈门,成为哈尔滨首家饮食文化博物馆,拥有餐饮的文物最多。
  一楼是新艺术大厅,也是散座餐厅。为纪念新艺术运动传入哈尔滨120周年,大厅的门楣、棚花、墙裙、隔断等都精心撷取了具有历史感的文化元素,营造出明亮大气的氛围。拾级而上,艺术走廊中的铁艺栏杆展现着哈尔滨的特色图案,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工艺特色。三楼以场景复原的形式,展示出哈埠饭店一条街的昔日辉煌,新世界、福泰楼、春华楼等曾经的繁荣景象仿佛重现眼前。
  2014年,宋兴文收藏到一批老照片底片,其中很多内容是1920年代在哈尔滨拍摄的。经过识别,发现是当年一位“闯关东”在哈经商从业的山东人所拍摄,涵盖了哈尔滨的街景、生活照等方方面面。此后,他一直通过山东的朋友,努力寻找这批照片底片的出处。终于在2018年,山东朋友传来好消息,找到了照片主人的后人。他立即飞赴山东,采访了照片主人已经90多岁的儿子,并又收购了一些珍贵的信件、票证。这套丰富完整的史料,成为“闯关东”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鲜活见证。宋兴文对哈尔滨饮食文化的研究也颇有建树,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他参与开办了我市首家“博物馆式饮食文化餐厅”,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了令人惊喜的发现。那是滨江关道第三任道台施肇基重要幕僚毕光祖手抄的道台府菜谱,上面明确出现了“锅包肉”的菜名,这一发现为锅包肉出自哈尔滨关道提供了有力的史料佐证。锅包肉源自北京鲁菜焦炒肉片,经过老郑师傅的改良,将肉片放大为牛排状,并调整口味为酸甜口,使其更符合大众的喜好。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外酥里嫩、酸甜可口、唇齿留香的锅包肉已成为哈尔滨人喜爱的美食,外来客人也必点这道招牌菜。如今的哈尔滨,大街小巷的餐馆里都能见到锅包肉的身影,每天的销量高达上万盘。
  宋兴文亲切地称呼老俄侨娜塔莎为阿姨,他们之间的情谊源于对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共同热爱,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合作。因为研究餐饮史,宋兴文结识了住在买卖街老房子里的娜塔莎,并在她家里第一次品尝到她亲手制作的油炸包。
  娜塔莎今年72岁了,精气神十足,端正的脸上总是带着亲切的笑意。他们先是修缮重新恢复了江畔餐厅,又在端街4号老建筑里办起了“老俄侨文化复合体”。那里充满了俄罗斯家庭的温馨氛围,有俄侨菜馆、俄侨咖啡馆、端街博物馆和古旧小书屋。
  娜塔莎的家族有着独特的历史,她的姥姥是俄罗斯人、姥爷是中国人,1927年他们一家从海参崴移居到哈尔滨,娜塔莎是第三代了。她的母亲年轻时曾在苏联驻哈总领事馆担任厨师,她从小跟着母亲传承了精湛的厨艺。江畔餐厅自2017年修缮营业已八年了,两层楼外加室外回廊雅座,每到夏天,客人络绎不绝,外地喜欢吃俄餐的人很多。
  说起端街4号的奥谢金斯基大楼已有105年历史,2021年宋兴文将部分房屋租下,对这栋老建筑进行了修旧如旧、活化历史的修缮利用,既有颜值也有灵气。
  横道河子因中东铁路而兴起,是历史文化名镇,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俄罗斯文化元素,独有的木建筑东正教堂和铁路机车库广为人知。
  2018年,宋兴文在横道河子买下了振兴路一处占地一千平方米的院落和院落中一百平方米的中东铁路老俄房。对闲置了二十多年的老屋进行修缮,将其打造成了第一个中东铁路主题俄风民宿,并拥有270度视野的凉亭,呈现出一处俄罗斯式田园风景。
  宋兴文逐渐形成了自己清晰的逐梦目标,那就是复活老建筑、打造博物馆式文化复合体,实现文旅商融合,他提出并叫响了“老俄侨”这一品牌。下一步,他计划扩充老俄侨文化复合体,增加俄侨家民宿,这将是中央大街上第一家俄侨民宿。
  这几年,哈尔滨谋发展图振兴,宣传和文化旅游工作成绩斐然。冰雪节火爆出圈后已由一季顶流到四季全红。宋兴文对此非常兴奋,他对复活城市历史文化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觉得有干不完的事、使不完的劲、做不完的文章。他要搜集更多的历史文物、复活更多的老建筑,留给城市的子孙后代。
  哈尔滨是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文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搜集、保护、传承至关重要,而收藏家、研究者则是历史文化传承至为重要的使命者。宋兴文,就是这样一位有眼光、有担当、有胸怀的守望者、践行者、使命者。
  与您约稿
  本版以呈现哈尔滨风情风貌、展现哈尔滨特质魅力、传承哈尔滨城市温度为主,以随笔、散文、杂感等不同文体,对文化多元、风貌独特、底蕴深厚的哈尔滨,作出形象、深刻、诚挚的解读。力求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民间记录,打捞、梳理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和人文脉络。
  稿件字数1000-3000字,可配发若干老照片,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邮箱22354430@qq.com即可。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