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婆婆再好也不要帮儿媳这仨忙
不然不会被感激,还会拉仇恨

  这阵子,一些影视作品又将“婆媳矛盾”推到了风口浪尖。流量下,这一困扰中国家庭的难题,再次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有儿媳抱怨婆婆霸道,有儿子嫌老妈碍事,还有婆婆诉说自己的难处。明明是为了儿子一家好,明明是尽心尽力地带孩子,却落下一堆不是。不仅没人感恩,反而惹人厌烦,甚至被小辈们记恨。
  然而,随着思想的转变,也有一些婆婆“想开了”。她们不再瞎操心,反而营造出了和谐的婆媳关系。就像以下三件事,聪明的婆婆,再心急也不要帮。
  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不插手小两口的生活
  笔者家隔壁今年搬来了一对小夫妻。他们每天一起上下班,日子过得平淡又幸福。
  几周前,小两口把男方父母从老家接来,计划让老两口多住一段日子。起初,一家人其乐融融,有说有笑。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笔者就碰不上这家的女主人了,只看到婆婆一个人忙里忙外。
  婆婆说,自从她来了以后,儿媳动不动就生气,后来直接回了娘家。
  听她这么说,笔者挺纳闷,仔细一问,才明白这事还真不怪儿媳。怪就怪这个做婆婆的,说得太多,管得太宽。看不惯年轻人点外卖,她就忍不住扫兴说“这东西很脏”“吃外卖浪费钱”;见小两口睡懒觉,她就一大早故意弄出动静,好逼他们起床按时吃早饭;看儿媳网购太多,她便提议家里的钱归自己管,好帮孩子们攒攒钱;就连儿子出门穿什么衣服,儿媳用什么护肤品,她都要给点意见干预一下。
  一天,儿媳下班很晚,又累又饿,就想吃口泡面。婆婆一看儿媳煮泡面,就急忙走过去,“啪”的一下把炉灶的火关了。随后啰啰唆唆地说了一堆,气得儿媳和她大吵了一架。直到儿媳赌气走了,她这才想起来,自己早就给儿媳留好了饭。
  说起这些,婆婆不住地叹气:“真是好心办坏事,费力不讨好。”
  你说,这个婆婆是坏人吗?当然不是,她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好的。那你说,这个婆婆好相处吗?当然也不,和她在一起生活,太束缚、太压抑。
  那么,问题出在哪?
  问题出在“做事的分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尤其是成家后,年轻人的主权意识会更强烈。在自己的小家里,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长辈们的指手画脚。哪怕是以爱之名,哪怕是“为了你好”。
  婆媳之间最明智的相处之道,就是保持“一碗汤”的距离。煲好一碗汤送过去,近了太烫,远了太凉。只有恰到好处的距离,才能令温度刚刚好。
  无论多么疼爱晚辈,彼此之间都不要干涉得太细碎。这不单是对人的尊重,更是与人相处的智慧。
  学会做“甩手掌柜”
  不干涉小两口做决定
  笔者的闺密姗姗,去年考上公务员后,入职体制内。这本是一件喜事,却差点导致她和丈夫离婚。
  2022年年初,姗姗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给所有员工降了薪。本就不喜欢财务的她,动了辞职的心思,就和家里商量,要不要脱产考公务员。丈夫拿不定主意,她也犹豫不决。
  关键时刻,婆婆直接说:“不能辞职,万一失业了,可不是小事。”于是,姗姗就继续待在事务所,拿着微薄的薪水,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
  一年前,事务所倒闭了,姗姗暗自庆幸,这下总算可以备考了。然而,就在她宣布决定之际,婆婆又跳出来说:“别备考了,你这个年纪,得考虑要孩子了。要是考不上,你要耽误自己几年呢?”
  姗姗一听,很是沮丧,气呼呼地说:“考不上就不要孩子。”
  这下,婆婆也生气了,觉得姗姗的想法幼稚,就给儿子施压,让他劝劝。结果劝说不成,小两口直接吵了起来,甚至闹到了分居的地步。
  姗姗从家里搬了出来,租了间小屋复习备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她终于考上了,但工作单位却在偏远的县城。
  她找丈夫谈话,开诚布公地说:“你能接受,咱俩就继续,不能接受,就分开。”好在这次,丈夫站在了她这一边,但姗姗和婆婆的关系,到现在都没有缓和。一提起婆婆,她就忍不住吐槽:“她凭什么左右我的人生!”
  笔者宽慰姗姗说:“说到底,你婆婆还是怕你们的日子过不好;怕你们的工作出问题;怕你们养活不了自己;怕你们没孩子养老……”她不懂“儿孙自有儿孙福”,还一直把你们当成长不大的孩子。
  有些婆婆,虽然不插手日常的鸡毛蒜皮,却忍不住要在孩子的人生大事上说了算。找什么工作,要不要孩子,结交哪类朋友,做什么买卖,都必须听从她的安排。否则,就会寝食难安,不停地施压。
  心理学家海灵格说:“家庭当中有正确的序位,才能有健康的家庭环境。”
  什么是正确的序位呢?就是大家都只在自己的家里做当权者,不越位到别人家里去做主。
  尤其是婆婆,面对儿子儿媳,要学会当个甩手掌柜,该放手时就放手。你可以提供人生经验,可以指点迷津,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要交到孩子手中。唯有如此,才能体面地退出,让孩子成为他们人生的主角。
  做个淡然的奶奶
  不改变小两口的育儿方式
  前几天,笔者在楼下遛娃,碰上了杨阿姨。杨阿姨今年65岁,三年前来看孙子。说起这几年的经历,她真是满心委屈。
  孙子刚出生那会儿,肚脐愈合不好,杨阿姨就按家乡的土办法,给孩子涂了点艾草灰。结果儿子看见后,就数落了她一顿,还明确要求她以后不能这么瞎弄,都不科学。
  后来,儿子儿媳都换了工作,越来越忙,就把孩子直接交给她照看。她是白天带,晚上带,还要负责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偶尔做家务腾不开手,她就让孩子自己看会儿电视。结果,儿媳又不高兴了,说她这样会损伤孩子的视力。
  杨阿姨问:“那实在没空咋整?”
  儿媳说:“实在不行,让孩子上早教班。”
  她一听,心里一百个不愿意,觉得早教就是糊弄人,小孩子在家玩就行。于是,她把儿媳已经报了名的早教班,全都退了,弄得一家人都不满。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比如孩子生病了,杨阿姨总想按自己的办法给治,结果就被儿媳说了一通;孩子调皮捣蛋,杨阿姨又总是护着拦着,儿媳就说她溺爱孩子。
  在儿子家住得久了,杨阿姨越发觉得自己和儿媳在带娃上的分歧大到不可调和。往往是,她辛辛苦苦带一天娃,换不来一句谢谢,还总被指责、被嫌弃。但同样是看孙子的赵阿姨,就不这样。赵阿姨心宽体胖,儿媳咋说她咋做,不仅操心少,也没啥婆媳矛盾。
  一项调查显示,有相当多的婆婆带娃,根本没有安享晚年。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奶奶却多因育儿理念与儿媳产生矛盾,得不到应有的体谅。其实说到底,奶奶们的困境根源还是在于两代人育儿观念的差异。关爱孙辈的心再急,也别忘了,儿子儿媳才是他们的第一责任人。可以提意见,但别一意孤行;可以多帮衬,但别越俎代庖。与其事事插手,不如做个淡然的奶奶,少操心,少干涉,少做主。
  把儿媳当成室友
  碰到事一起解决
  网友@果果奶奶说起过自己与儿媳的相处秘诀。
  她在儿子家住了6年,没和儿媳红过一次脸,至今关系都非常融洽。她说,她没把儿媳当闺女看,而是当成室友和同事。总结来说,就是在同一屋檐下,各有各的生活,互不干涉,像合租的室友;碰到事一起解决,职责明确,分工清晰,只做分内的事,像单位的同事。
  这些话听上去有些冷漠,但这样的相处模式,却避免了很多纷争。
  有句话说得好:婆婆,不是儿媳的亲娘,但也不是儿媳的对手。这样的心理定位,就决定了婆媳之间要保持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做事有分寸,相处有边界,唯有如此,才能家和万事兴。
  □瑾山月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