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勤在“谢南星:香料”展览现场为观众导览。 ▲作为策展人,陈少勤在“集合——加埃塔诺·佩谢个展”现场为观众导览。 近日,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KCCA展馆里,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正以一个点为圆心,呈圆形围绕。这个圆心正是74岁的当代艺术导览员陈少勤。
陈少勤1950年出生于福建厦门,2008年在北京带孙女,开始接触当代艺术。如今,她已有8年的当代艺术导览经验,当过展览评委,也做过大众策展人,拥有大量粉丝,还是一位网红,但她仍然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厦门老太太。
头发随意用皮筋一扎,脚踩一双小白鞋,瘦瘦小小的,偏偏声音清晰有力。在她生动的描述之下,一件件看似晦涩难懂的展品,豁然亲切易懂起来。近日,笔者者近距离与这位充满反差感的老太太,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
从不懂艺术的老人
到当代艺术导览员
当被问及怎样跟当代艺术结缘的,陈少勤说:“我儿子在北京读的研究生,毕业后就留下来了。2008年,我到北京帮忙带孙女,自此也成了一个‘北漂’。”
那时,陈少勤孙女的幼儿园就在某艺术区对面。孙女下午放学后,陈少勤就带孙女在周围逛。那个时候,陈少勤也不太懂画廊是做什么的,不同的雕塑是在表达什么。有一天逛到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门口时,被通道处的三条红色恐龙吸引,陈少勤就带着孙女走了进去,这一进去,就出不来了。那场展览中,有一个用香灰做的五米高的大佛像,是艺术家张洹创作的《七窍生烟》,陈少勤平生头一次被艺术作品震撼到了。后来陈少勤经常带着孙女去看展览,再后来花了500元办了一张会员家庭卡。
陈少勤说:“那时我的退休金才3000元左右,但我觉得很值,艺术中心里的展览、电影都可以免费看。”
2016年的一天,陈少勤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看英国国家剧院的全英文原版戏剧影像,散场时,有人把她拦下,问她要不要当志愿者。刚开始陈少勤没什么底,自己初中毕业,退休前种过地,当过工人,做过外贸,唯独不懂艺术。但对方说讲解员不一定都得是精英、高知,讲解员应该来自大众,才能接近大众。陈少勤把对方的话都记了下来。后来才知道那天拦下她的人,是馆里负责志愿导览工作的王梓。回去想了很久,那年9月12日,陈少勤给王梓发去了自己的个人简历。
从深受喜爱的讲解员
到大众策展人
一篇有关陈少勤的报道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展览中,一群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分组参观,随着导览的深入,其他组的学生也被吸引到陈少勤这组来。那么,陈少勤是怎么做到从一个“对当代艺术一窍不通”的人,到吸引了这么多粉丝的?
陈少勤说:“曾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CEO的薛梅说过,艺术是为了人民的。美术馆的存在是为了让大众走进来,讲解员要来自大众,才能接近大众。我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导览定位——说让人们都能听、爱听的导览讲解。”
这篇报道中提到的展览,就是2019年马修·巴尼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首次个展“堡垒”。那次陈少勤带其中一组20个学生。走着,说着,听着,其他组的学生都跑来她这一组,就连4个带队的老师都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他们围着陈少勤问,为什么能把这么晦涩的作品,讲得这么好?那天陈少勤很开心,这样的评价和认可一直是她想要的。
陈少勤记得自己导览的第一个展览,是“曾梵志:散步”。那时陈少勤刚刚正式成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志愿导览员没多久,她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从艺术家的作品到生平,从创作背景到表达情感。背完馆内准备的资料是“固定动作”,穷尽式掌握周边资料是“自选动作”。最后,陈少勤把艺术家和展品的故事,都融进导览里,带着大家像听故事一样,去品味每一个展品。有一次,曾梵志带着朋友来观展,陈少勤抓住机会“旁听”。后来,陈少勤的导览讲解里就有了“独家”,比如会跟观众解读,为什么有幅画上的曾梵志签名是双重痕迹,是因为艺术家激动了就拿两支笔来签。
陈少勤看了很多当代艺术的书籍和画册,订阅了上百个当代艺术的公众号,几乎每天都要花五六个小时充电。看得眼花了,就听声音。陈少勤觉得对待每一次展览,都得像对待最重要的那次一样。
从2016年到现在,陈少勤解说过曾梵志、徐冰、邱志杰、曹斐、王光乐、宋冬、安迪·沃霍尔、毕加索、马蒂斯、马修·巴尼……其中一些先锋艺术家,像马修·巴尼,国内观众鲜少接触。陈少勤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在最短时间内拉近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心理距离。
今年陈少勤的身份又多了一个,成了“集合——加埃塔诺·佩谢个展”的大众策展人。“你看,我离当代艺术也越来越近了。”陈少勤说。
从追展的“粉丝”
到被艺术家认干妈
自2008年后,陈少勤的主要生活地变成了北京,一年回厦门探亲两次。这次是在艺术家邱志杰的推荐下,专门应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KCCA展馆邀请,为“老灵魂”个展而回的厦门。
陈少勤爱厦门,爱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甚至是这里的空气。这里还有她心心念念的老母亲和家人。能回到厦门,来到鼓浪屿工作,让她觉得很幸福。
陈少勤说:“说起与邱老师的相识、相知,也是一段奇妙的缘分。2019年,我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导览他的‘寰宇全图’展时,还只是他的‘粉丝’。大概半个月后,邱老师找到我,才知道我俩还是老乡。我从2016年开始就在追他的展,是他的粉丝。这次‘老灵魂’个展开展仪式上,邱老师正式提出想认我当干妈。哎呀,我吓一跳,我说你那么大个艺术家,我要给你包多少红包才合适啊!这次邱老师的亲哥哥也来了,说我很像他们的妈妈。”
从艺术中汲取养分
到用艺术鼓励他人
陈少勤的笑有一种感染力,让人能联想到晨光的温暖,她总是那么乐观。
陈少勤说:“我要感谢艺术。如果没有艺术,我就没有可以面对挫折的境界和面对磨难的力量。我从小就不服输,在车间当钳工时,去参加全省汽车行业巡演;35岁开始自学英语,37岁那年参加国家自学英语考试,一年之内考过全部课程,获英语大专文凭……后来我又去做外贸生意,靠自己的努力积累了一笔财富。”
但后来,陈少勤经历了一系列家庭变故,她前半生置下多套不动产,最后竟没给自己留下一小间,这一切曾让她觉得是人生最大的败笔……但是对艺术的爱,让陈少勤忘掉了这些痛苦。
陈少勤说:“在艺术馆里,我天天面对的是美的艺术,每天跟观众分享的都是美与力,苦难的打击渐渐也就淡化了。”
陈少勤在一次导览时遇到一名中年女观众,听完导览后抱着陈少勤就哭。原来她也是个艺术爱好者,也是艺术馆的会员,但生病后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听到陈少勤说的一些经历后深有感触。陈少勤对这个观众说:“你不出来走走,不是天天越想越苦吗?”听完陈少勤的话,观众说自己很惭愧,要重新走出家门,重新让会员身份“活”起来。还有一位心理工作者,总是遇不到好的案例,心里一直郁积情绪,听过一次陈少勤的导览后,便成了陈少勤的粉丝,直言要把陈少勤当成他的心理疏导师。
陈少勤说:“有个艺术圈的朋友曾抓拍过一张我的背影,配文是“正面70+,背影17岁”。我想,我的活力都来自艺术。”
□房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