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厨房里的这个炉子就是作者家土暖气的锅炉。
□程颖刚
记得小时候的冬天好像要比现在冷。不像现在顶多有个两三天是零下30℃。那时候每年都要有十几天最低气温超过零下30℃,最低的时候还有零下35℃左右的天气。老道外的房子都是靠自己家烧煤取暖,老百姓怎么抵御严冬呢?
虽说我们大院儿里的房子是两砖半厚的墙,保温要好一些,但那时没有暖气,到后半夜炉子灭了火,屋子里还是冷得要命,谁要是早晨起来点炉子,肯定都得穿上棉袄、棉裤。
记得我家最早的时候,我和爷爷奶奶睡的是一铺火炕。做饭的炉灶烟道连着火炕,和那时候农村的取暖差不多。屋里的炉子连着一面火墙子,主要供住在屋里的爸爸、妈妈和妹妹取暖。
每年冬天来临之前,过冬准备的第一项就是封窗户。道外太古六道街有一个木材厂,年年秋天爸爸都要拎着麻袋,领着我到木材厂买锯末子,所谓锯末子就是锯木头锯出来的木屑。
买回锯末子后,要先把家里前后共四扇对开窗户的玻璃擦干净,准备封窗。奶奶负责的是打浆糊,把面粉用水先调开,然后放到锅里烧开,一边烧着一边加水调着浓稠度,最后熬出半盆不稀不稠的浆糊。爸爸的任务是裁封窗户纸,找些白纸和旧报纸裁成四指宽的长条。我和妹妹就往封窗户纸上刷浆糊,然后递给爸爸、妈妈。
封窗户前,要先找些旧布条,先把外层窗户的缝隙塞紧,不让它透风,然后再用刷好浆糊的旧报纸把窗户缝糊上。因为里面的窗户缝糊好后,就看不清外层窗户缝上糊的旧报纸了,所以用旧报纸封,用白纸就白瞎了。封好里面的窗户后,再找旧报纸叠成U形纸槽,放在两层窗户中间,先关上一扇窗户,然后往纸槽里装锯末子。锯末子要高出下面窗户的玻璃缝两三寸,然后关好另一扇窗户,从上面的小气窗用笤帚把锯末子扫平。要想再美观一点,就用彩色的玻璃纸剪一些纸屑撒在上面。最后就是用白纸糊里面的窗户缝了,这项“面子工程”基本上都是由爸爸操作,因为他不光纸裁得均匀,纸条之间接得也标准,糊好的窗缝像是用一条纸糊出来似的。为啥封窗户要这么仔细?因为窗户封好了就封严了冬天寒气内侵的一个通道。
除了封窗,入户的木门边也要用牛皮纸包上毡条钉好。奶奶说,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屋子要有透风的地方,冬天哪受得了啊。
封完了窗户,就该掏炕、打火墙子、抹炉膛了。掏炕不用一年一掏,但掏起来也是真费劲。掏炕的时候,要把炕里跑烟道地方的炕面砖都掀起来,把里面积攒的煤灰都掏出来,然后再摆好炕面砖用泥浆抹平。掏一回炕,我和我爸都得弄得像小鬼儿似的。掏完炕,屋里也得来一次大扫除。打火墙子虽说不像掏炕那么费劲,但也是个超埋汰的活儿。火墙子下面有几个清煤灰的口,只要把那儿的砖抠下来,把煤灰清出来就行。但有时候煤灰积攒得太多,还要多抠几块砖,用大铲把挂在内侧砖壁上的煤灰都铲下来。这打火墙子可不是小事,要是里面的煤灰清不干净,到了冬天,炉子里的火一旺,能把暖墙子里的煤灰点着,把火墙子给鼓开。我们院儿里就不止一家的火墙子“砰”地一下鼓开过,那煤灰扬了满屋子,别提多闹心了。
抹炉膛也挺有学问。用和好的黄泥把炉膛抹成中间收腰的形状,有点像发电厂的大烟囱那个意思。为的是让炉子里的火从底下往上收,到了上面再散开。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冬天的煤、柈子就能发挥最大的取暖功效了。
天冷了以后,炉子里的火就几乎要长生不灭了。每天早上不到六点,就要把炉子点上。过去这是爷爷的活儿,爷爷有病以后我就干得比较多了。点炉子要先把劈好的柈子架好,上面放上一些块儿煤,然后找一条松木“明子”或泡了煤油的松木条儿用火柴点着,引燃木柈子,再引燃块儿煤,块儿煤烧起来以后再加上和了水的面儿煤。加面儿煤的时机非常重要,加早了,把炉子里的火就压灭了;加晚了,柈子和块儿煤烧过了又引不燃面儿煤。
就这活儿,我结婚以后我媳妇练了好几个月也没过关,一到点炉子的时候就弄得满屋子都是烟,经常要把炉子里的煤掏出来重点,有一次点炉子居然用了半筐柈子。炉子点好了,做过早饭还要压火。所谓压火,就是在火上多压一些和好水的湿面儿煤,然后用小砖块儿把烟道口堵上三分之二,让炉子里的煤不起火苗儿地烧着,只要中间再加一次煤,这火就能挺到中午。
中午做完饭后再压火,到了做晚饭的时候再捅开;晚饭后再压上火,炉子里的火就能烧到半夜了。话说起来容易,可压火这事儿难得100%成功,稍一疏忽,又得重点炉子。要说炉子为啥不让它总点着?一是不能不离人地看着它,二是太费煤了。
那时候,看着道里、南岗的好多居民能住上暖气房子,老道外的居民也叹气。不知道是谁发起的,也不知道从哪儿发起的,老道外的居民掀起了一个自己做土暖气的热潮。而爸爸下放校办工厂的经历,反而成了我家安装土暖气的最大优势。那时,我家的房子已经重新间壁了,炉子也迁到了一进门的小厨房里。我爸首先对整个房屋进行了测量,画了一张十分精准的平面图,然后找来水暖师傅帮着设计土暖气的管线。安土暖气用的管子箍、弯头、三通、活节还好买,可一寸二的铁管子不好买。亏了邻居家的小蛋儿哥帮忙,在锅炉厂买了半车处理的铁管子。说是处理的,但那质量也不差,你懂的。我和爸爸借了辆板儿车,从道外拉着车走到香坊的锅炉厂,才把安土暖气的铁管子买了回来。这要搁现在,别说花钱,就是倒找钱,我也不会把半板儿车铁管子从香坊拉到道外。
光有暖气管子也不行,还要有炉子里装的土锅炉和屋子里用的土暖气片、灌水用的水箱。这事儿我爸可就不灵了。只好找有经验的水暖师傅,帮着焊成土锅炉和土暖气片。记得我家炉子里的土锅炉是用两圈二寸管焊成的,连着一个进水管和一个出水管。土暖气片是用铁皮焊成的一寸厚、一尺高的暖气片,两边分别焊上进水口和出水口。土暖气的水箱没有专门做,找了一个旧消防器,锯掉了底儿,消防器出口的地方焊上接暖气的管子头。
材料备齐后,就要准备安装了。要说我爸也真是有本事,他把所有需要安装管子的地方都编了号,然后按编号锯出管子的长短。星期天休息时,我们爷俩用板儿车拉着所有的管子,到南十六道街南市校锅炉房,借那儿的案子和绞丝工具,把所有的管子套好丝扣。
安装的时候,我爸还是找来专业的水暖师傅指导。可令水暖师傅惊诧的是,管线安装完毕,尺寸竟然丝毫不差。我爸把装上土锅炉的炉灶重新砌好,又把土暖气灌满水。点着炉子以后,土暖气按照设想的流程,一段儿一段儿地热了起来。我家终于住上了暖气房,再也不用暖墙子取暖了。
有了土暖气以后,虽然还要靠炉子取暖,但不用年年打火墙子了,屋里的温度也提高了。这土暖气我们一直用到搬家,后搬进来的住户也用了好多年。
与您约稿
本版以呈现哈尔滨风情风貌、展现哈尔滨特质魅力、传承哈尔滨城市温度为主,以随笔、散文、杂感等不同文体,对文化多元、风貌独特、底蕴深厚的哈尔滨,作出形象、深刻、诚挚的解读。力求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民间记录,打捞、梳理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和人文脉络。
稿件字数1000-3000字,可配发若干老照片,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邮箱22354430@qq.com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