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从唱片机飘出的如歌岁月

  □于泽威
  20世纪80年代,谁家要是拥有一台唱片机,那可是稀奇事。妈妈是电工,利用业余时间,自己攒了一台。
  这台唱片机稍显笨重,木质框架,上中下结构。最上层是唱机部,中间层是收音机部,最下层是喇叭和底座。它高120cm、长80cm、宽40cm,被妈妈安置在床边,正好还可以当个床头柜使用。这个大家伙对我颇具吸引力,依稀记得绒布外壳上印有“HONGDEN”字样,妈妈告诉我是“红灯”牌的。可是我咋拼也没有拼出个“红灯”的音,就和妈妈犟嘴,说压根不是“红灯”,明明少了个“G”嘛。为此妈妈还数落了我一顿。我当时只好唯唯诺诺地应承着,心里就是不服气。记得邻居们都到家来瞧稀奇,拍拍壮实的外壳,拧拧华丽的开关,抬抬鹅黄的唱针,啧啧赞叹,眼里满是羡慕。
  唱片机是我们家的宝贝。爸爸是它忠实的拥趸,是每天最早和它打交道的人。饭做好了,不用挨个叫起床,拧开收音机,《早间新闻》不一会儿就把我们哥仨吵醒。犹记得新闻间隙插播的广告语“海燕,海燕,身轻如燕”刚播出,爸爸就端着热气腾腾的面条,朝吊铺上的我们哥仨大吼一声:“吃了面条,身轻如燕,快下来!”我们就知道,再也不能懒下去了。
  我和弟弟才是这台唱片机的真正主人。每到放假,大人上班,我俩就美美地坐在圆桌旁,假期作业铺满一桌子,其实就是装样子,掩人耳目。我们的心呐,早就飞到唱片机里去了。微抬的唱针如轻扬的鞭子一动,唱片就奋蹄驰骋起来。当年流行的歌曲、舞曲、外国交响乐、相声、戏剧……都从这小小的圆盘上旖旎而出。这个神奇的家伙,也不知是练就了什么魔法,竟然如此厉害,以至于我对它的“魔力转圈圈”十分崇拜。
  我坐在床头,用手扒着唱机的边缘,眼珠随着唱片的纹路一圈一圈地起舞。有时,我会拧动唱针旁边的两个不同颜色的按钮,唱片滚动的速度或慢或快,而里面发出的乐声,要么粗着嗓子慢条斯理,要么卡着嗓子似尖利的石子划过透明的冰面。每到这时,我和弟弟不是笑得缩成一团,就是“咿呀呀……哇啦啦”地学着里边的唱腔,这个环节成了我们每天的保留曲目,以至于爸爸每每买回唱片,我俩都会争着抢着“尝鲜”……“吱吱”的唱针的步履,一圈圈晕开的波纹,耳畔永远听不够的天籁,成了小小少年的我的美好记忆。
  我家原来有一个专门用来装唱片的木头匣子。每隔一段时间,匣子里就会迎来新“居民”。大个儿的、小个儿的、透明的、黑黢黢的……摞在一起,蔚为壮观。唱片有自己的“睡袋”,都是用简易的牛皮纸包装,上面印有“×××唱片厂”字样。有的装饰得华丽些,印有一些图案、演唱者和伴奏者。背面一般都是本张唱片的目录,还有介绍唱片的使用说明等。但是“睡袋”都是一个统一的模板:四方形中间镂空,露出部分唱片的底色。
  犹记得一张相声唱片,是当时著名相声演员金炳昶和杨振华的相声专辑,收录了他们的代表作《洗礼》《孙子迷》《勤俭持家》等,其中《计划生育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说的是主人公生了9个孩子后的酸甜苦辣生活,以此号召大家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比较有现实意义。其中有一句“大毛二毛三毛四毛五毛六毛七毛八毛截住起床”,每每听到这里,我和弟弟都忍俊不禁。经过一个假期的循环播放,我和弟弟对里边的台词熟稔起来,于是就有了爸爸每天打开《早间新闻》时、弟弟迷迷糊糊的“大毛二毛三毛四毛五毛六毛七毛八毛截住起床”的呓语。
  一天晚上,和好友凯一起复习功课。他把家里的咖啡粉拿出来沏了两杯,袅袅的热气带来浓浓的香气。一边品尝咖啡,一边闲聊,不知怎么,凯问:“一盘磁带有多长?”“我猜有五六米吧。”我的注意力没在这里,随口答道。“再乘以10吧。”凯撇嘴道。“你就吹吧。”我不屑,呷了一口咖啡。凯说:“咱打赌?谁输了,一个礼拜不准骑自行车,只能步行去上学。”“成交!”我不假思索地应承下来。“来,我给你看个公式。”说着,凯动笔算了起来,最后的结论是72米。“切,到底是理科生,还用上公式了,那我也不信。”凯看我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刺啦”一声,把一盒磁带掰开一角,我们一起来到楼下,凯用一支铅笔插到转孔内,用力把磁带摇成了一个小陀螺。我拉着磁带的一头,向着前边的花坛走去……一个星期的步行别提多难受了。每每和凯小聚,“一盘磁带长多少米”的谈资总是那么热络与鲜活。
  波浪头、录音机、喇叭裤、墨镜,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潮青年的标配。邻居家的一位大哥就是这样一位摩登人。那时候香港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风靡全国,一周只演两集。而主题曲《铁血丹心》似有魔力似地俘获了我们的心。一方面旋律缠绵悱恻,一方面粤语发音有些怪怪的,但又那么好听。
  邻家大哥特意把平时自己在街上招摇的家伙录音机搬到我家来,专门等电视剧结束时录下这经典的主题曲。为此,他还特意叮嘱我们这些半大小子,不许摆弄录音机,录音时谁都不许吱声,不许出动静,要不然叫我们好看云云……到录音时,我们一个个在邻家大哥怒目监视下,仿若定在板凳上,敛气息声,连屁都不敢放。只可惜,这一次电视台好像不太配合,还没等主题曲播放完毕,连篇累牍的广告就开始狂轰滥炸。你就听吧,上一秒还是“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的优美旋律,下一秒就是“锰钢菜刀,两面三刀……”邻家大哥沮丧地按下暂停键。回放的时候,我们又重温了这段带广告的歌曲,一扫先前被吓唬的不快,心里那个美呀……
  我和弟弟的零花钱不多,几分几毛地攒,就是为了能够买一盒心仪的磁带。那时候正版磁带要六七元钱,这可是我们一个假期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啊。攥着血汗钱,在南岗博物馆对面的音像店流连,觉着哪一本磁带都值不上手中捏出汗的六七元钱。
  哥哥参加工作了,每月开工资后都会慷慨地资助我们购买磁带的大业。有一天他从南岗回来,兴冲冲地拿出一盒磁带:“看,最近最流行的,台湾女歌手的。”“谁的?”我睁大了眼睛问。“苏丙!是台湾女歌手,唱《跟着感觉走》的那个!”哥哥不屑道。我“噗嗤”一声笑了:“哥,那是苏芮,可不是苏丙,你是馋酥饼了吧?”哥哥被我抢白了一通。磁带封面上一位气宇轩昂的年轻歌手苏芮侧身直立,眼神坚定而执着。侧光打在她白皙的面庞上,更显棱角分明,“腕儿”相十足。专辑收录了《跟着感觉走》《奉献》《阳光找不到的角落》等多首经典曲目。
  让我对这盘磁带爱不释手的,是其中的第二首歌《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朗朗上口的问询,循环复沓的结构,简约而不失哲理的咏叹,富有磁性的音色,蓦地,我的心被征服、被吸引、被俘虏!随即,真诚地把歌词抄到歌词本上,然后手捧歌词本,跟着磁带里的苏芮“不停地问,不停地想……”
  小小的磁带,留住了歌手年轻的容颜,留下其巅峰时期的好声音,同时也留下了深深的岁月印痕。
  如今,无论是唱片机,抑或是躺在盒子里的磁带,均已过气。而于我,却对它们心存感激。我曾经也是狂热的追星族,在那个年代,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和同龄人相同的精神满足。唱片机散失在尘埃里,几盘被岁月磨过的磁带,终究因为我的念旧而幸存下来。它们连同我的友情、爱情、乡情和往事一起被岁月打磨,有的发亮,有的发光,还有的发热。
  与您约稿
  本版以呈现哈尔滨风情风貌、展现哈尔滨特质魅力、传承哈尔滨城市温度为主,以随笔、散文、杂感等不同文体,对文化多元、风貌独特、底蕴深厚的哈尔滨,作出形象、深刻、诚挚的解读。力求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民间记录,打捞、梳理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和人文脉络。
  稿件字数1000-3000字,可配发若干老照片,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邮箱22354430@qq.com即可。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