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他当美术教师20多年,办校园冰雪艺术节选拔好苗子从事冰雪雕
冰雪“为媒” 圆300多村娃大学梦
  姜老师在教学。
  学生们在学做冰雕。
  教学生画画。
  □本报记者 张巍 纪天伟 文/摄
  日前,记者来到距市中心几十公里外、位于成高子镇的哈市第46中学,未入校就被一面巨幅楼体彩绘吸引。寻画而去,见楼角下一个穿着旧工服的人正在给砖墙抹水泥。“请问,姜晓斌老师在哪?”那人起身相迎,“你们来了,等我会儿,好不容易整来的水泥不抹完就干了……”
  眼前这个一身灰两手泥,豆大的汗珠顺着黝黑脸颊滑入衣领的人,实在难与省级名师工作室“姜晓斌冰雪艺术工作室”的主持人扯上关系。可正是这双粘满泥灰的手把学生送上了国际冰雪雕大赛的领奖台,圆了300多名村娃的大学梦。
  冰雪艺术融入美术课
  激活乡村教育的静水
  走进姜晓斌的冰雪艺术工作室,几名初中部的学生正在刻版画,“等我换件衣服,咱就上冰雕课”,姜晓斌把工服随手一扔就跑了出去。不一会儿,走廊深处传来拖拽重物的声响,不知姜老师从哪儿拖来一块百十来斤重的冰块。只见他带上棉手套,双手一抱,膝盖一顶就把大冰块放在铺着棉被的桌上。见记者十分惊讶,他说:“我这儿有两个冰柜,冻的冰都是冬天从江边捡的,然后雇车拉回来,所以我的孩子们夏天也能上冰雕课。”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1997年,姜晓斌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从呼兰师专毕业,被分配到哈市第46中学当了一名美术教师,在他之前学校已经许久没有美术老师了。第46中学是一所初高中一体的乡村中学,学生以留守孩子为主,如何开展美术课成了困绕姜晓斌的难题。1998年冬天,校园里的皑皑白雪让他萌生办校园冰雪节的想法。他把学校里闲置的篮板、黑板钉成箱子,带着学生们把积雪一锹锹装进去,再站上去踩实,做成2米见方的雪块,用自制雪铲、刻刀将冰冷的雪块雕成了有温度的模样。就这样,第46中学“首届校园冰雪艺术节”办了起来,这一办就是23届。
  2012年,姜晓斌开发的校本课程《雕课》出版,提高了学校的美育普及率,让学生们有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丰富的冬季校园文化,让第46中学获得市冰雪活动先进学校、省冰雪艺术特色学校等称号,姜晓斌也获得了冰雪艺术大师的美誉。为了做好冰雪艺术的传播者,他成立了姜晓斌冰雪艺术工作室,把宝贵的经验无私传授给年轻教师。
  村娃“造梦师”
  让学生走上国际大赛
  “可别叫我冰雪艺术大师,我没学过冰雪雕,都是自己琢磨的,就是个冰雪雕师傅。”姜老师口中的“冰雪雕师傅”,是屡次在国际冰雪雕大赛中获奖;两次代表中国赴俄罗斯参加国际冰雕比赛获优胜奖;把学生带上国际大赛领奖台,用美轮美奂的冰雪雕艺术为村娃“造梦”的人。
  以冰雪为纸,以刻刀为笔,雕刻出晶莹剔透、洁白如雪的冰雪画卷,姜晓斌有让极寒的冰雪幻化为美丽童话的魔力,让他吸引了一批批“追梦者”。对于冰雪雕塑者来说,满脸冰,一身雪,睫毛挂满白霜,手套结上厚厚的冰壳是常态。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户外,江上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也挡不住姜老师和学生们内心的热爱。姜老师每年都会在校园冰雪艺术节中选拔好苗子组成冰雪雕塑队进行训练,参加各种比赛,以赛促学。多年来,他的学生获得过初、高中所有冰雪比赛的一等奖,曾三次获得省雪雕比赛冠军,2018年还获得全国比赛的冠军。2020年王克景设计雕刻的《庇护》获得了国际冰雕比赛特别奖。
  “王克景初中跟我学冰雪雕刻,高中跟我学画画,2014年考上青岛大学,2018年考上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现在是杭州一家考研培训机构的校长,也是一名自由画家;武强上学时参加过好几次国际冰雪雕比赛,当兵复员后做了冰雪雕师傅,后来还被请到美国去做冰雪雕;李德滨当了老师;王磊、焦强大学毕业后合伙在北京办了学校教成人画画;于洋嘉悦去年考上哈师大了……”说起自己的学生,姜晓斌笑出一脸的褶皱,每一道褶皱都透着骄傲和幸福。
  如果说冰雪是每个哈尔滨孩子童年最美丽、最欢乐的记忆,那么姜老师的孩子们因与冰雪结缘,人生便有了不一样的轨迹。
  帮助300多名特长生
  考上理想大学
  心有繁花,一路芳华。姜晓斌不断向下扎根,持续向上生长,更在热爱中燃烧。他只要在常规美术课中发现学艺术的苗子便会抓住不放,倾注他能给的一切,帮助学生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自信。从2007年武美娜考上黑河学院,成为第46中学走出的第一个本科生开始,陆续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哈师大等大学的校门。多年来,已有300多名特长生通过不同的专业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说起恩师姜晓斌,王克景说:“20多年让我们从师生变成哥们。我是从学校的冰雪活动中认识姜老师的,当时他孤身一人将冰雪文化带进学校,不图名利,坚持了20多年。那年我们一起组队参加国际雪雕比赛拿下了大奖,姜老师激动地抱着我说,‘我终于带着自己的学生完成了国际比赛’。那一刻我们相拥而泣,只有我们知道这些年的不易。”
  那些年的“三九天”,早上5点天没亮姜老师就带着学生们背着工具去江边,再从江上徒步去太阳岛参加比赛。为了练手,他们在江上捡碎冰块练冰雕,在校园里堆雪块练雪雕。“为了让我们锻炼技术,老师会争取每一次参赛机会。为了我们有更好出路,他无偿教我们绘画和雕刻。当初若不是他到家里劝我父母放弃让我读中专的想法,我也不会考上大学成为一名艺术从业者。”言语间,王克景的眼中盈盈闪亮。
  学生圆了他的“美院”梦
  他悄然入了学生的心
  “吴燕楠、杨澜、张羚相继考上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王磊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王克景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唉呀!我的‘大美院’梦圆了!”学生们弥补了姜晓斌当年没能上美院的遗憾。
  姜老师从没想停下脚步,他给培训学生的画室起名“零感”,意思是一切从零开始。他相信等风来,不如追风去,用力成长,才有力量,向前奔跑才能抵达。当年,乡村中学的孩子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花钱出去学艺术课了。为了让这些孩子能有出路,假期里他义务教学生画画,还管饭。为了省钱,他在画室楼底下砌了两口土灶,给孩子们做饭吃。炖鱼、做叫花鸡、烤羊腿……寒来暑往,为了这些学生他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楼梯下两口大锅见证了师生情意。如今这些学生都已成家立业,外地的学生只要回来,必来学校找姜老师烤羊腿,他们说多年在外就念着这个味儿……
  姜老师的儿子在哈三中群力校区上学。为了孩子,夫妻俩在附近租了房。从群三到第46中学有38公里的路程,为了不耽误给艺术生上7点的课,他每天5点就出门,骑2小时车到成高子。
  20多年来,姜晓斌在学生们的口中从“姜老师”变成了“老姜”,他既是学生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大家长和朋友。王磊父亲有严重眼疾,母亲在外打工,姜老师就免费教他画画,假期还带他去给驾校画墙,挣了4000元全给了他,让他带父亲看病。2013年,王磊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成为第46中学建校以来第一个考进京的学生。
  姜晓斌说,学艺术的孩子必须得接触自然,大自然的色彩和灵动是在教室里感受不到的。他带着学生冬天去滑雪,春天去爬山,夏天去海边,秋天又去钻树林。27年来,校园里每束熹微晨光中出现的身影是他,每片清冷夜光下离开的背影是他。时光不语,初心如磐。当阳光洒满校园,梦想的种子在这里扎根,万千幼苗在这里成长,50岁的姜晓斌仍默默守望在原地……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