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夫妻老来伴”,这个“伴”,是日复一日朝夕相处的陪伴,也是即使不能相见,心却始终相连。2017年的春节,大街小巷洋溢着过年的气息,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陈凤莲家的喜庆氛围戛然而止。
老伴儿倒在餐桌旁
2017年的大年初四晚上,67岁的陈凤莲和老伴儿在餐厅里吃饭,老伴儿突然说头很疼,想去床上躺一会儿,刚起身就慢慢倒在了餐桌旁。陈凤莲赶紧拨打了120。救护车随后呼啸而至,将老伴儿紧急送往医院。
医院的长廊里,陈凤莲焦急地等待着,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没过多久,医生走了出来,告诉陈凤莲情况不太乐观,需要立刻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病房的门缓缓关上,将陈凤莲和老伴儿分隔在门里门外。陈凤莲站在门外,透过那扇小小的玻璃窗,看到老伴儿躺在那里,身上插着各种管子,仪器上的数字不断跳动,发出刺耳的声音。陈凤莲默默祈祷着,希望老伴儿能挺过来。儿女们迅速赶到医院,看到她们,陈凤莲这才感到浑身无力,泪水夺眶而出。
经过一周的抢救,老伴儿终于醒了,十天后,转到了普通病房。在医院的那些日子,陈凤莲学会了如何给老伴儿喂饭、擦身、按摩。
她是他的依靠
出院后,陈凤莲开始照顾老伴儿的日常生活,这一照顾,就是七年。
对于脑梗病人来说,前三个月是关键的恢复期。除了基本的饮食起居外,陈凤莲学习了许多专业的护理知识,比如如何帮助老伴儿进行康复训练、如何预防并发症等。
陈凤莲会帮助老伴儿进行被动运动,活动老伴儿的四肢,以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陈凤莲时常搀扶着老伴儿,教他如何重新站立、行走;陈凤莲鼓励老伴儿多说话、多交流,以刺激他的语言功能恢复。
脑梗后,陈凤莲的老伴儿感到焦虑、沮丧,常常发脾气,陈凤莲默默忍受着,尽量多陪在他身边,让他感受到温暖。陈凤莲告诉老伴儿要坚强、要乐观,老伴儿逐渐找回了康复的信心与勇气。
老伴儿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四肢逐渐恢复力量与灵活性,语言功能也有明显提高,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家里的欢笑声越来越多。
然而,康复之路总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2020年,陈凤莲的老伴儿遭遇了第二次脑梗,病情比上次更严重,失去了大部分的行动能力和语言能力。
每次看到老伴儿张张嘴巴,想要说些什么,却只能发出“啊……啊”的声音,听得陈凤莲的心都要碎了。陈凤莲知道,往后余生,她是他的依靠。
放手也是一种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伴儿的病情日益加重,陈凤莲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照护老伴儿开始感到力不从心了。
儿女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提议将老爸送进医养结合的养老中心。起初,陈凤莲坚决反对,但今年2月陈凤莲病倒了,病好后,陈凤莲看到老伴儿居然有长褥疮的迹象,陈凤莲知道老伴儿需要更加专业的护理。一番挑选后,家人们为陈凤莲的老伴儿找到了一个环境好、设施全、离家近的养老中心。送老伴儿去的那天,陈凤莲哭成了泪人。
但事实证明,家人们的选择是对的。在医养中心,老伴儿得到了专业细致的照护,病情也稳定了许多。而陈凤莲,终于可以喘口气,好好照顾自己了。
如今,陈凤莲几乎每天都去看望老伴儿,陪他说说话,推着他散散步、晒晒太阳。虽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日夜守护,但陈凤莲知道,彼此的心始终紧紧相连,从未分离。
放手,不意味着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份爱,虽然形式变了,但从未改变过它的温度和深度。而陈凤莲,也会继续用她的方式,陪伴他走完余生。□张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