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进入亚冬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参与亚冬会筹备工作。 王海峰(右)与冬奥冠军韩晓鹏合影。 参与2009年世界大冬会筹备工作。 □本报记者 张堃雷
每天从早到晚要接100多个电话,这似乎已成为王海峰现在工作的日常。作为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体育竞赛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自由式滑雪及单板U型场地技巧项目的竞赛副主任,随着雪期到来和亚冬会日益临近,他的工作也逐渐忙碌起来。
“这样的繁忙在15年前我就经历过一次了,现在已经习惯了。”王海峰说,在2009年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他就在体育竞赛部竞赛处负责过冬季两项和单板滑雪的竞赛管理工作,对这样的工作强度早已适应。如今,距亚冬会开幕仅剩不到80天。王海峰说,虽然时间紧迫,但随着近年来国内举办高水平运动赛事的经验逐渐丰富,大家在忙碌之余也多了一份从容。
“001号”由他和团队打造
与很多专业运动员出身的体育工作者不同,王海峰并未接受过专业的体育训练。上高中时,在哈尔滨十一中就读的他,跟随老师参加过校拳击队的训练,并在香坊区中学生比赛中拿到过亚军。1997年,高中毕业的王海峰考取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开启了大学生涯。正是在这时,他开始与滑雪结缘。
大学期间,几乎每年冬天,王海峰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到亚布力上一段时间的滑雪课。“那时,每次到亚布力都要坐绿皮火车,路上得五六个小时。”回忆起那时的经历,王海峰记忆犹新。当时,亚布力雪场还不像现在这样先进,他和同学们只能住在平房里,取暖都得自己烧火。虽然条件艰苦,但在滑雪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速度感和挑战自我后的成就感,让王海峰对这个项目产生了独特感情。
大学毕业后,王海峰进入黑龙江省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工作,开始给教练员和运动员做培训。走进课堂,学生们的一句玩笑话让王海峰压力倍增:“老师,您让我出去跑圈都行,千万别让我拿笔写字。”王海峰这才意识到,对自己来说再简单不过的理论,对于从事了一辈子体育工作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们来说有些难。在对运动员的教学中,王海峰把枯燥和难懂的理论尽量平实化、图像化,让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就能掌握。而面对教练员上课时,王海峰则是把更专业的理论通过实际案例的方式讲给他们,并让大家将其运用在日常训练计划的制订中,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
除了面向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培训,王海峰的上课对象还有一些对滑雪项目很感兴趣的普通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社会体育指导员。2006年3月,在社会体育指导员逐步实现职业化后,黑龙江省开始着手培训专业的滑雪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当时,全国首个滑雪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001”号证的持证人,就经过王海峰与同伴们精心培训。“现在想起来,这些人很多仍然活跃在滑雪项目业余教练的岗位上,为中国滑雪的发展贡献着强大力量。”王海峰说。
大冬会曾让他提心吊胆
2005年1月10日,在奥地利茵斯布鲁克举行的国际大体联执委会上,哈尔滨成为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举办城市。消息一出,哈尔滨乃至黑龙江一片欢腾。而在体育战线奋战多年的王海峰也意识到,自己应该为在家乡举办的这项赛事做点什么。
2007年3月,王海峰正式进入大冬会组委会体育竞赛部竞赛处,负责冬季两项、单板滑雪的竞赛项目管理工作。从邀请国外的技术代表为国内技术官员(NTO)培训,到亲自上阵为大家讲解理论基础,再到最后跟着大伙一起前往帽儿山赛区,那700多个日夜可以说是人生中经历的最辛苦也最难忘的阶段,王海峰说。
当时帽儿山雪场属于新开发的场地,赛道需要从零开辟,王海峰和团队成员们在国际雪联特邀认证官的带领下,对场地进行认证、勘察和改造。当时,中国的冬季项目明显存在“冰强雪弱”的问题,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王海峰和团队成员们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可言。“就算把机器给我们,国内也没有人会操作,更不会修理,所有事情都得听外国专家的指挥。人家说怎么做,我们就必须全力配合,毕竟如果场地不符合要求,比赛就没办法进行,技术代表甚至有权因场地原因取消设项。”在接近半年的磨合中,王海峰和团队成员感受到了外国专家们在工作中的严谨,而对方也感受到了组委会工作人员的热情。最终,场地修建工作顺利完成。然而,对王海峰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由于帽儿山赛区的居住条件有限,山上的住宿地都留给了参赛运动员和外国专家,包括王海峰在内的国内工作人员只能住在市区,每天往返路程就要近3个小时。更意外的是,虽然组委会已经做了万全准备,但比赛期间仍然出现了不少小插曲——风太大,出发点的旗门被刮飞了;机械老化,修建场地的机器罢工了……
虽然这些点滴已经过去了15年,但提起那段经历,王海峰仍心有余悸。好在11天的赛程里,这些小插曲没有影响比赛正常进行,大冬会帽儿山赛区的比赛也“零失误”地顺利举办。在全部比赛落下帷幕的那一刻,王海峰如释重负。
不惑之年后与亚冬再结缘
2009年大冬会的比赛结束后,王海峰成为国内滑雪领域的专家,并获得大冬会模范工作者、特殊贡献个人荣誉。哈尔滨再获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举办资格后,已过不惑之年的王海峰深知,自己为家乡贡献力量的时候又到了。
时隔十余年后,已成为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副教授和招生就业处处长的王海峰,进入了亚冬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担任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自由式滑雪及单板U型场地技巧项目的竞赛副主任。现在,他几乎每天都会跟赛事组委会、国内外专家、技术代表等沟通场地改造、比赛日程等方面的工作,力争让亚布力雪场在赛时满足各方需求,确保亚冬会雪上项目顺利进行。每天至少接打100个电话,穿梭于亚布力赛区和亚冬大厦之间,已成为王海峰的工作日常。
相比于2009年大冬会有4年时间做各项准备工作,这次留给哈尔滨的时间只有不到600天。王海峰坦言,相比于15年前,尽管压力依然很大,但本届亚冬会的筹办工作明显更加从容。“一方面我们国家已经举办过包括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级赛事,拥有丰富的办赛经验,也培养了很多雪上项目的专家;另一方面,在15年前,开展冬季项目的省份只有黑龙江和吉林,现在随着‘北冰南展’的推进,全国各地的专业人士都来为本届亚冬会增添力量,也让各项工作推进得更加顺畅。”王海峰说,这次参与到亚冬会的筹办工作中,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雪上项目近年来在国内的飞速发展,也见识到了在雪上健儿成绩迅猛提升后,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也与日俱增。
“作为体育人,我深知一届成功赛事的举办,对于推动举办地竞技体育水平提高的积极意义。作为一名哈尔滨市民,我很欣喜地看到随着亚冬会的来临,我们的城市基础建设越来越好。”王海峰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新面貌,相信随着亚冬会在哈尔滨的举办,也会让他生活的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