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画千 “神笔马良之父”洪汛涛 洪汛涛(左)与儿子洪画千。 各种版本的《神笔马良》。 □杨藻 本报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文/摄
今年是中国著名童话《神笔马良》诞生70周年,也是作者洪汛涛逝世23周年。日前,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洪汛涛之子、著名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洪画千,他不仅回忆了父亲创作《神笔马良》的过程,更期望小读者们能像“马良”一样机智勇敢、勇于探索,用知识的力量描绘出美好的未来。
一支漏水钢笔成了
《神笔马良》创作雏形
1955年2月,《神笔马良》作品首次发表于《新观察》第三期,迄今出版业绩辉煌,全球累计畅销逾千万册,收入语文课本,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当时年仅26岁的洪汛涛是怎么写出《神笔马良》这样的优秀作品呢?洪画千告诉记者,这与父亲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洪汛涛出生在浙江浦江县,童年是在贫困和战乱中度过的。小时候大部分时间,洪汛涛生活在以分销报纸为业的外祖父家。那时一些书局和印书馆会寄来一本本图书目录,洪汛涛断断续续从这些图书目录介绍中知道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故事,尤其喜欢王冕的故事。“父亲认为王冕生活清苦,白天一边帮人放牛,一边自学画画,最后成为有文化的学者。当时父亲生活也十分清苦,对刻苦学习的王冕格外敬佩,以他为榜样时时勉励自己。”洪画千说。
当时钢笔还很稀少,是颇为名贵之物。衣服口袋里插着一支闪亮的钢笔,那是非常叫人羡慕的事。童年的洪汛涛也非常想有一支那样的钢笔,直到他在城里做事的叔父给他拿来了一支用过的旧钢笔。“虽然这笔尖早已磨粗,笔杆子也漏水,一写字,中指的硬茧全是墨水渍,有时不小心还会把衣服的口袋也滴上墨水,可写起字来还是很流利,父亲非常喜欢它。”洪画千回忆说,有一次父亲在学校参加跳远比赛,回家后发现这支笔不见了,急得立即赶回学校,在漆黑一片的操场沙坑里用手翻掏,手指都磨破出血了,才找回那支笔。
后来,这支笔一直跟随洪汛涛走南闯北、四处流浪。童年的洪汛涛有一个心愿——“因为我爱笔,搜集很多笔的故事,我便想到了要写一部以笔为主线的作品,写一个少年有一支神笔所发生的故事。”这就是《神笔马良》故事的由来。洪画千透露,其实《神笔马良》初稿中主人公原来叫“冯良”。“因为我母亲姓‘冯’,后来发现‘冯良’读起来不上口,父亲便去掉偏旁的两点,将‘冯良’改作‘马良’。”
洪汛涛在写作童话的同时,还进行童话研究,开展童话教育,主持童话评奖,创办童话刊物,选编童话丛书。历时3年完成了41万字的理论书籍《童话学》的编撰工作,为童话教育这门新学科的创建和开拓作出了贡献。
哈尔滨是美丽的童话世界
要将“滨滨”“妮妮”送给孙子
虽然洪汛涛从来没来过黑龙江,但和黑龙江却十分有渊源。1955年,靳夕任导演、洪汛涛任编剧的木偶动画片《神笔》横空出世,一举获得了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也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洪画千说,那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还没有成立,当时很多工作人员都是从黑土地上的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南下到上海工作的。“当时,东北长春的电影人编导过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父亲和他们在上海经常一起讨论创作,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到上海演出原创儿童剧《神笔马良》,父亲还邀请他们来家做客呢,巧的是,当时排这个戏的院长就叫马良。”洪画千说,虽然父亲从来没来过哈尔滨,但他知道这里的冰雪很美,冰雕、雪景更是中外闻名。“有一次,我爸爸从《新民晚报》上看到,哈尔滨冰灯游园会竟然有一座神笔马良的冰雕,爸爸很高兴,还把报上的照片剪下来,作为重要资料保存起来。”
此次是洪画千第一次来冰城,他对哈尔滨的印象极好,吃了锅包肉和地道的俄式西餐,并表示哈尔滨就是一座美丽的童话世界。“一到冬天,哈尔滨到处是冰雕雪塑,飘着飞雪的城市在很多人眼中是童话世界。我这次是深秋时节来到哈尔滨的,走在中华巴洛克老街、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中,就像进入了梦幻美丽的童话世界。尤其是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就要来了,吉祥物‘滨滨’‘妮妮’更是作为特色装点着这座城市,真的把哈尔滨这座城市变成了童话的世界,我要把‘滨滨’‘妮妮’吉祥物玩偶作为礼物送给3岁的孙子,他一定很高兴。”
“父亲曾说过,‘我的一生,我的一切,希望能付给童话。’”洪画千说,从复旦大学退休后,他自己也成为了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继续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今年‘马良’70岁了,我想‘马良’归来仍是少年,我们期待我们的‘马良’能有一天走进哈尔滨,与小读者一起享受童话世界的快乐。”
相关链接
《神笔马良》故事讲的是,以打柴为生的孤苦孩子马良酷爱绘画,一夜梦中得到老神仙送的一支神笔。马良用它画出的鸟,能扑扑翅膀飞上天空;用它画出的鱼,能摇摇尾巴游进水中。马良用神笔替穷人画出许多耕牛、水车、石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却断然拒绝为财主和皇帝画金银山与摇钱树。他勇敢地面对强暴者的威逼利诱,并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们击败。这部童话赞扬了被压迫者坚毅、勇于抗争的精神,鞭挞了剥削者、压迫者的狡诈、贪婪,题旨十分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