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赛事名称听着高大上,实则只要交钱几乎人人都能获奖
举办方巧立名目收费 大学生“水赛”成了一门生意
  某全国广告赛获奖证书。
  “随手拍张照,参加就有奖”“春节前投稿就有奖”……即将迎来寒假的大学生们,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又收到了满屏“竞赛通知”。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充斥着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噱头的一批含金量低、组织松散的竞赛,这类竞赛被称作“水赛”。“水赛”已经衍生出“竞赛生意”,机构通过收取报名费、证书费、冠名费等,获取不菲利益,也助长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功利心。
  为了加分参赛
  获奖学生名单列了1000多行
  张莉(化名)是一名武汉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大三学生,她告诉记者,自己曾参加过某全国广告赛,自己所在学院每年都有几十名同学参赛,就没见过不拿奖的。“我用平时课堂的作业投稿,都能获得湖北省赛区优秀奖。湖北赛区获奖学生名单有1000多行,感觉获奖证书是批发的。”
  不过,因为能用获奖证书换综测分,张莉和同学们已经两次报名,两次拿奖。“按照学院规定,这个广告赛属于文艺类省级赛事,我们拿了优秀奖,综测上就能额外加10分。”张莉介绍,综测分是评选系奖学金和保研的参考分数之一,如要拿系奖学金,综测分占40%,所以冲奖的同学每年都会报几个竞赛加分,这些赛事成了不可或缺的“竞争力”。
  浙江一名视觉类专业大学生陈轩逸(化名)向记者介绍,“有个叫国文奖的竞赛,报名费80元,机构说参加就有奖,能加综测分。”他在竞赛奖项设置里看到,60%的参赛选手能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提交有效作品即可获得优秀奖,下载电子版获奖证书。
  “水赛”成了生意
  只要交报名费就有证书、奖牌
  如今,在社交媒体平台,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竞赛宣传帖。一些“水赛”带有“全国”“国际”字样,记者调查时,某中介机构工作人员向记者力推某国际大学生文化设计大赛称,“这是国际设计竞赛,报名费60元,获奖率65%以上。”一些较为热门的赛事报名者多达上千人。在大学生群体中,多个汇集众多“水赛”的平台都具有一定知名度。
  记者调查发现,这类“水赛”已成了一门生意,想参加需要先缴纳报名费,而有的赛事报名费高达千元。一旦打着“国际”名头的赛事,报名费会普遍上浮,甚至不少“水赛”已经衍生出二次消费。比如学生获奖后,如果需要纸质版证书还需额外支付15元,成本不高的“硬壳”证书则需花50元购买,带“硬壳”的证书+奖牌则需支付70元。
  业内人士指出,这类“水赛”,参与者往往只需花几十元报名费、提交简单作品“走个过场”,即可轻松获奖,“还打着‘学科竞赛’的名义,看似专业,实则含金量很低。”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樊秀娣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赛事名称听上去“高大上”,但实际情况是“挂羊头卖狗肉”。例如:某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看名称应该是某国主办的国际大赛,但赛事各环节实际操办人大多数是国内人员、实际参赛者绝大部分是国内学生。国内学生只要向国内相关机构交纳了各种规格的套餐费(包括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都能在国内参赛,且大多数人能够得到名次不等的奖项。
  据《钱江晚报》报道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