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岗和兴路的省艺校校舍旧址。 □张雅安
1981年我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就读大专编剧班。后来学校更名为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校址于2022年由南岗区和兴路79号迁至香坊区公滨路108号。时至今日,当年校园生活的一幕幕美好时光,不时在脑海中闪现萦绕。
校长面试官
1981年我参加高考,所有考试都是在招生学校进行,而且有面试环节,校长担任主考。面试时,校长先是让我谈谈自己发表的作品,问我看过哪些外国小说,我报出了一串书名《复活》《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红与黑》……而后被校长喊停,说:“分析《红与黑》的男主人公。”于是我分析了于连。校长又问我看过哪些外国电影,我报出一串影片名《王子复仇记》《夏伯阳》《追捕》……校长说:“分析分析《追捕》的男主人公。”我说了杜秋坚忍、正义之类话。面试结束时,校长满面笑容,在笔记本上我的名字处写下“上上”两个字。“有戏。”我心里想。
曲词拔头筹
曲词是曲艺唱词,是编剧写作课的第一个体裁。我之前在文化馆工作过两年,有点写曲艺唱词的基本功。入学后,编剧科老师对第一个写作作业是非常重视的。编剧科所有专业老师都带学生,帮助学生写作和打磨曲词作品。据说习作成型上交后,老师们针对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作品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是科主任老师定调,给我的习作加了分。我得了85分,第二名得了84分,我以一分之差有幸拔得头筹。更幸运的是我那篇习作《算账》被《北方曲艺》杂志刊登,是同学中的唯一入选作品,还得了39元稿费。编剧科汪秉坤老师夸我唱词情节转换快,说:“情节拐弯处,别人三五句说不利索,张雅安一句话就过去了。”
春游被围观
1983年春天,学校组织学生到太阳岛春游。春游时,遇到了一些初中生。几位细心的女初中生发现我们省艺校的学生与她们不同,她们围着我们看,指着我们校舞蹈班的同学说:“他们是哪个中学的呢?男生女生身材都那么好。”
滑旱冰挺难
那时我们冬天会去哈尔滨老动物园的旱冰场上体育课,场地和轮滑鞋得在那花钱租。我们班每周大约有一两个小时的体育课,上了三个冬天的体育课,我也没学会滑旱冰,倒是以滑旱冰为题材,写了个二人转剧本《溜冰》,说的是农村小两口在夜深月明的晚上,到小学校旱冰场上滑旱冰,该作品获得了1984年全省大学生征文曲艺类一等奖。
小公园策划
小公园就是现在的清滨公园。1982年秋天的一个上午,同学唐元峰约我去小公园散步。当年他钟爱诗歌写作,也写曲艺作品。进入公园没走几步,他说:“咱俩合作个快板书,写个占小便宜的青年,买摩托不买油,到处蹭油的事。”我听后想了想说:“这个立意还行,给他加个恋爱对象,再让他误加了报废的汽油,出点事故,受点小伤,最后对象也黄了。”我写了第一稿,开头几句是:“有个小伙本姓牛,买了摩托不买油。不买油也烧油,烧的都是公家油。小伙蹭油有一手,人送外号牛蹭油。大卡车见他掉头走,一走一过他就能蹭你二两油。”结尾是:“蹭油蹭了报废的油,大马路上摔个大跟头。姑娘膝盖碰破了皮,小伙胳膊鲜血流。他丢了对象出了丑,看他还蹭油不蹭油?”后来这个作品发表在《黑龙江艺术》上,还获得了该刊的优秀作品奖。
古文考满分
古文是古典文学赏析课,这个课是请哈师大的老师讲的。编剧班开古典文学,主要为了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不求系统学习。开课之初,预习《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时,因为我在中师学过这篇作品,所以预习讲解十分到位,同学和汪老师就选我当了古典文学课代表。这又进一步刺激了我学习古典文学的积极性。古典文学结业考试时,有一道分析《月下独酌》写作技巧的题,我一下子答出18个写作特点,那次考试我得了满分。
参加合唱赛
1982年的国庆节,学校举办合唱比赛,这对编剧班来说是没什么优势可言的。教工合唱团自不必说,就是器乐班、舞蹈班也比我们优越很多。但我们班的几个表演骨干偏不服输,张张罗罗就把合唱团组织了起来。人员少全班上,像我这样唱歌跑调的人也上。同学王政玺担任指挥,他为组织、训练合唱尽心尽力,选的是《长征组歌》,在学校小剧场一遍遍演练,最终演唱获得成功。“编剧班,行啊!”全校师生热烈鼓掌。记得当时还拿了个优胜奖。
上课写歌曲
1982年下半年的一个上午,在课堂上,我突然产生一种创作冲动,想写一首回忆童年时代的歌词,写下题目《童年的遐想》后,就觉得词句自带旋律喷泻而出,执笔飞快地在纸上记录:“那是童年的时光,我躺在青青的草地上。天空飞来一朵朵白云,打开了我奔腾的遐想。白云好像将军白盔白甲,骑一匹白马还挎着白色的刀枪……”歌词一共三段,有将军、姑娘、孩童。也就十几分钟,歌词便一挥而就,悄悄递给前排同学栾殿湖。栾殿湖当时是牡丹江京剧团长笛、竹笛演奏员和乐队队长,会作曲。没等到下课,他就谱出曲子了,还加了副歌:“童年,遐想,迷人,难忘……”
听中戏飞课
中戏指的是中央戏剧学院。飞课是指请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到我们校讲课。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师到校外流动讲课是不常见的,跨省跨市讲课更是稀少。省艺术学校开办编剧专业,因本校老师不足以担当全部教学任务,外请外聘老师便成了重要补充方式。一些专业课程,还得请专业老师来讲,当时到哈尔滨演出的名演员、名导演,我们校都请过,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郑榕、苏州京剧团的胡芝风都给我们讲过课。中央戏剧学院老师讲的课中,印象最深的是谭霈生的《世界名剧》和王爱民的《东方戏剧》。谭霈生教授讲课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他讲了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讲了迪伦马特的《贵妇还乡》,还讲了奥尼尔《榆树下的恋情》。课间谭老师的题外插话至今我还记得:“哈尔滨的小姑娘真敢穿,不服你也穿一个试试!哈尔滨的小姑娘脸上真敢抹,不服你也抹一个试试!”王爱民教授比较平和,他讲了印度古戏剧《沙恭达罗》、日本戏剧《小泥车》。他当时住在校长办公室里,随身带着讲课关联剧本的中文译本,并借给我们大家阅读,加深对讲课内容的理解。他带来的这些剧本,当时在哈尔滨很难找到。
话剧史断章
话剧是中国的叫法,国外把话剧叫戏剧,我们为了区别本土戏曲,把从国外泊来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称为话剧。编剧班当年开设了中国话剧史,给我们讲课的老师叫李束丝,他是中国话剧的开创者之一。李束丝先生见证了中国话剧的诞生、成长、发展,他讲中国话剧史,因其中的许多事件都是他的亲身经历,所以讲起来很详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他是冬天来上的课,当时穿着一件枣红色羽绒服。20世纪80年代初期羽绒服在哈尔滨还很少见。不幸的是,他刚给我们讲了一个学期的话剧史课,就突然病逝了。听说去世前他反复叨念:“编剧班的话剧史没讲完,太遗憾了。”他走了,编剧班的话剧史课也就成了断章,很难找到人来接续。
女老师查岗
女老师查岗是查我们体验生活的岗。编剧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不同之处是,不安排实习,却安排学生体验生活。三年的编剧专业学习期间,学校安排了两次体验生活。第一次是1982年暑假后,我和高文华同学分在一组,到密山和延寿体验生活。我们首先去了密山,当时拿着省文化厅的介绍信,在县政府办公室安排下,去了白泡子公社湖沿大队。我们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编剧科派两名女老师检查我们体验生活的情况,她们在密山住了一周时间,对我们体验生活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实地了解。
转眼四十年过去了,我已步入花甲之年,每每路过当年读书的地方,那些校园里发生的一幕幕,便如电影画面般,一帧又一帧在头脑中闪过。
与您约稿
本版以呈现哈尔滨风情风貌、展现哈尔滨特质魅力、传承哈尔滨城市温度为主,以随笔、散文、杂感等不同文体,对文化多元、风貌独特、底蕴深厚的哈尔滨,作出形象、深刻、诚挚的解读。力求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民间记录,打捞、梳理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和人文脉络。
稿件字数1000-3000字,可配发若干老照片,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邮箱22354430@qq.com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