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婆婆教科书般的人生金句

  
  回忆杀
  从来没有想过为婆婆写点什么,今天提笔写婆婆,是缘于前几天刚刚合葬了公公婆婆,民间的说法是入土为安了,儿女的一桩心事也了结了。
  婆婆于喜琴,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地地道道的千金小姐,后来家道中落,在父母的包办下嫁给了公公。公公是位好人,但婆婆的理想伴侣不仅仅是嫁给一个好人,她希望嫁给一位有知识、有文化、有出息的人,这一切公公都不具备,于是婆婆一生都感觉委屈和不如意。
  后来五个子女相继出生,面对着家徒四壁、嗷嗷待哺的子女们,婆婆没有一味报怨,而是勇敢地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她养鸡养猪,浆洗缝补,上山采药,下田种地,无所不能,更重要的是她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责任。
  当年当地政府有一个搬迁的机会,还有一系列政策,比如无偿分配土地,给予补贴等等,公公很是想去,婆婆只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否有学校。公公说没有,婆婆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不去。她说,她决不能让自己的子女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后来子女们每每谈及此事都是满怀感恩。
  婆婆有一套为人处事的准则,比如:人不能什么事都可着自己(即要懂得换位思考,多理解别人);碗边儿的饭吃不饱人(即不能贪图小利,懂得吃亏是福);有日子过要当没日子过(即过日子要从长计议,不能铺张浪费);自己的梦自己圆(即遇事不报怨、不依赖、不放弃);人要像泔水缸什么都能装(即大腹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等等,括号内的文字是我的解读,这些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金句,为子女树立了正确的三观。子女们健康成长,和婆婆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婆婆见到我本人之前,先看到了我的照片。我和老公(当时是男友)是大学同学,那年放暑假,我们各自回家,男友将我的照片放在桌上,给我写情书,婆婆伸头过来,捧起我的照片左右端详:这姑娘可真俊,眉眼这么秀气,鼻子都这么好看,文文静静的,没有一点缺彩儿的地方,像南方姑娘。这是婆婆对我的第一评价,后来老公和婆婆多次谈及这个情景,都说当时婆婆就真心喜欢我,我已走入她的心灵。
  我第一次见到婆婆,是毕业后和男友一起回老家。在这个北方乡村,我受到了最高规格的礼遇,婆婆由衷地高兴。她无法掩饰,也无需掩饰,对我啧啧称赞,反复端详,仿佛得到了什么宝贝似的,并且骄傲地广而告知邻里乡亲,害得大家都跑来看我。当时我也没觉得自己有那么好,就这样被宠溺至极,可能这就是缘分吧。
  第二次见婆婆是在我们毕业的第二年,她生病了,来城里治病。当时我和男友还没结婚,我们带着她四处求医,最后医生确定需要住院治疗。
  经过半年系统的治疗,婆婆的病情稳定下来,这时候我们的婚事才被提上日程,因为当时婆婆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迎娶我进门,成为她的儿媳妇。结婚那天,我一进门,婆婆喜极而泣,那时我才20多岁,对婆婆没有更多的理解,现在想来,她的喜极而泣是因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一桩心愿吧。
  有婆婆在,就有家在。家中祖孙几代,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男弟女,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难免有分歧,有思想不统一的时候。对家庭内部,她能平衡所有的关系,能压住阵角,化干戈为玉帛,营造一幅家和万事兴的和谐局面。特别是每到春节,一大家子人欢聚,儿孙满堂,其乐融融,开心的场景爆棚。对亲朋邻里,婆婆也发挥着杠杆调节的作用,保持着邻里关系稳定的良好局面,赢得了邻里们的交口称赞。
  我们长年在外地,和婆婆见面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但婆婆对我们的牵挂始终如一。年轻时我不懂她,也不愿意听她的唠唠叨叨,但每次见面她依然唠唠叨叨,我不反驳也听不进去,但是现在想来她的许多话还是挺有道理的,就如前面我列出的那些金句。
  □董艳春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