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祖孙做作业

  祖孙之间
  
  读小学三年级的孙子要养蚕,我觉得很奇怪。时下乡村里也很少见到有人家养蚕,一个城里的小孩怎么想起这档子事来?原来,小学《科学》教材上有一章专门讲蚕的知识,老师布置了课外作业:养十几只蚕,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情况。也许老师没有硬性要求,但孙子是个听话的孩子,自然当起真来。
  网购了二十多只蚕宝宝和一些桑叶,桑叶很快被吃光。
  我好不容易在附近的河边找到一棵桑树,只是手能触及之处的叶子早被人摘走了。只好作罢。我又找了很多地方,皆空手而归。网上能买到桑叶,可远水解不了近渴。
  孙子兴趣班下课后,我骑电动车载他回来,一路上都在注意哪里可能会有桑树,几次停车到茂密的杂树林里寻找,都没有见到桑树的影子。我们继续往前走,就在不远处,孙子竟然真的发现了两棵桑树。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向孙子竖起了大拇指,小家伙得意地笑了起来。
  桑树不大,但枝繁叶茂。我赶忙采摘起来,孙子也要一试身手,够不着,我就把柔软的枝条压下来,并告诫他不要弄断树枝。不一会儿,我们的额头上都渗出了汗水,估计能够蚕宝宝吃上两三天,不多摘了,细水长流。后来,我又去摘了多次,彻底解决了二十多只蚕宝宝的“吃饭”问题,没有了后顾之忧。
  除了采桑,其余蚕事,如给蚕宝宝搬家、喂叶、除便、换垫纸等,多是孙子独立完成,并按照老师的要求,对蚕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变化,进行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
  近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孙子终于完成了这份特殊的作业。在养蚕的实践中,他加深了对蚕的了解,增强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采桑养蚕的亲身经历给他提供了详实的作文素材,孙子的观察日记写得生动有趣,小实验文章也写得有条有理;孙子还搜集关于蚕桑的古诗词,朗读背诵,“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等诗句已烂熟于心,受到文学之美的陶冶;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那就是在寻找桑树的过程中,孙子更懂得了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
  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份作业完成得不易,其中也有我的一份汗水。
  □周国勋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