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游客需求倒逼农家上新,“网红达人”棚里开直播圈粉
“沉浸式采摘” 能上瘾的农家乐

  □本报记者 罗彦坤 文/摄
  今年中秋去哪儿玩?金秋收获季才刚刚开始,冰城不少温室大棚里已在培育草莓苗。“第一批‘尝鲜人’,一定是那些爱上了采摘的人们。”有的合作社负责人和家庭农场主人说。
  在冰城,“采摘游”悄悄发展了好多年头了,已成为设施农业规划发展的一个方向。近几年,随着温室大棚迭代进化、果蔬品种日渐丰富,走进大棚的游客们越来越多,他们的需求已影响到棚室种植结构调整,冰城反季节种植的葡萄、草莓、大樱桃、桃、火龙果、无花果,还有贝贝南瓜、多种水培叶菜、芽菜,很大一部分卖给了“大棚游客”。
  “沉浸式采摘”
  带来的快乐会上瘾
  沿着松花江北岸的滨水大道顺江而下,自驾40分钟,就到了巴彦驿马山果蔬专业合作社。棚室里无花果由绿变黄,红彤彤的火龙果挂满枝头,合作社负责人张显辉正忙着给来采摘的游客发小筐和剪刀。
  领到小筐的孩子们欢笑着冲进棚室,似乎每一枚果实都让他们爱不释手,恨不得无差别地收入筐中。孩子兴高采烈地释放着新奇,游客孙女士忙着用手机拍视频,她说:“这种‘沉浸式采摘’真能上瘾,感觉所有的收获都与我有关,与大自然的神奇相遇,拥有果实的快乐,简直太好了。”
  孙女士说,她几乎每个月都会带着5岁的儿子来一次近郊自驾游,进温室大棚采摘是“必须项”,甚至常去的合作社园区、基地都有啥品种,啥时候成熟,她都心中有数。
  “亲手采摘真能上瘾,我就是被她‘拉下水’的,感觉这大棚就是我家后园子,现在我家吃的菜基本都是自己进棚摘的。”孙女士的闺蜜林女士插话说,她就是因为跟孙女士进棚溜达了一趟,就喜欢上了采摘。她们认为,这就是符合她们需求的生活方式,一种充满热爱的“沉浸式生活”。
  孙女士说,她的闺蜜也都喜欢上了亲手采摘,甚至因为采摘爱上了烹饪,感觉大家对待生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那种亲手收获的新奇、放松,甚至是‘贪婪’的感受,让人特别专注,特别享受。”孙女士说,家里孩子、老人也很喜欢,感觉因为采摘,孩子的作文水平都提高了。
  这边说话的工夫,两栋刚开放的采摘棚进了近百人,张显辉赶紧关闭了闸口,说得等下一拨儿再放。“人多了影响采摘效果,客户体验感就差了,得给客人提供足够的空间。”张显辉说,“进棚游客”基本集中在周末,一半以上是熟客,多数是带着老人、孩子全家游。这些熟客要求也高,他们以休闲放松为主,不喜欢被打搅。当然,也有集中“进棚采购”的团儿。
  客户需求
  倒逼“棚室”四季花开
  张显辉的合作社越来越有名,常有自带流量的“网红达人”光顾,在棚里开直播,“剧本”跟某档节目的田园生活差不多,这也很给进棚采摘“圈粉儿”。不过,张显辉告诉记者,“走进大棚的游客们”多数还是依靠熟人间的“圈层传播”,“精准客户”黏性更大,回头客转化率也更高。
  客户多了,给合作社的运营也带来了新变化。常有老顾客直接点名果蔬品种,甚至小面积订制,问合作社能不能给种。“客户需求”倒逼合作社关注新品种信息,不断上新。
  为迎合顾客,现在巴彦驿马山果蔬专业合作社正在打造“一棚多品”,80余栋大棚里种了几十种果蔬:火龙果、无花果、油桃、西瓜、草莓柿子、贝贝南瓜……仅香瓜就种了七八种,四季开花,月月有果,迅速成长为冰城近郊的“农业观光打卡地”。
  “走进大棚的游客们”是最好的风向标,通河县桦树村嘉志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月达非常认可这一说法。他们根据“进棚游客”的需求,建起了“一品多类”采摘园,专心种“温室草莓”。日光蓄能温室内,种植着丹东九九、白雪公主、桃熏和妙香7号等多种草莓品种。“除了丹东九九市场比较常见,其余的都是市场上买不到的,不信试试,绝对可以颠覆你对草莓的认知。”张月达说,棚室采摘不收门票,采摘同时管够吃,吃饱都没关系。
  “这里的草莓比市场上都贵,但客人真不少。”家住方正县的陈女士是忠实的“草莓粉儿”,1月至6月的“草莓季”,每一茬收获时,她都带着孙女、外孙子来。指着棚里的黏虫板,陈女士行家般地介绍:“这里的草莓不打药,还有水培的,好吃还健康。”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