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在巴彦县战疫一线,他们化身“大白”并肩作战
抗疫“夫妻兵” 最美“逆行者”

 
 
 
 
   
 
 
  □范月秋 本报记者 罗彦坤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只有选择无畏。连日来,在巴彦战疫一线,涌现出不少“夫妻兵”,他们化身“大白”,携手逆行,并肩作战,以家庭为单位汇聚微光。
  每天跑三趟县城 担后勤保障重任
  “90后”的宁文龙是巴彦县洼兴镇政府的一名基层公务员,在疫情防控中,他的任务是每天三次往返县城,领取接近两吨的防疫物资,然后细分到8个行政村、91个自然屯。在运送物资之余,宁文龙又主动加入到村屯核酸检测工作组。
  9月21日以来,宁文龙一直吃住在办公室,忙碌的工作使他每天只能在微信里匆匆地和家人报一声平安。他的胃病成了家人最大的担忧,同样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妻子徐天钺只要有机会跟他通话,第一句话都是嘱咐他好好吃饭,照顾好自己的胃。两人相约,等战胜疫情胜利回家,一定共同做一桌大餐,犒劳一下自己。
  “80后”“大白”妈妈 每天打电话哄睡孩子
  郭微微是巴彦县委宣传部办公室的一名文书,同时也是一名8岁孩子的母亲,她丈夫李季是洼兴镇卫生院院长。疫情防控警报拉响后,各级医疗单位第一时间投入战斗,丈夫一直没回过家。很快,郭微微也接到了返回工作岗位的通知,她把儿子送到婆婆家,自己返岗待命。
  半个多月时间里,她担负着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协调、志愿者调配、生活物资供应等工作。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结束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儿子打个电话,因为8岁的儿子每天不管多晚,都要等到与她视频后才肯去睡觉。电话那端,儿子总在问:“妈妈,你啥时候回家?”她只能劝慰,直至把儿子哄睡。
  昔日“援鄂老兵” 再上新战场
  33岁的刘庆华是巴彦县中医院的一名护士,她曾参与黑龙江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是抗疫战场上的一名老兵。抗疫经验丰富的她被安排到县内高风险人群定点收治医院护理组。
  由于经历过大阵仗,她成了姐妹们的“主心骨”,大家遇到啥新情况都来请教她,闲暇时她更担负起“知心大姐”的责任,为同事们纾解情绪。
  刘庆华的丈夫段百龙是华山乡的一名乡村医生,疫情防控开始后,他就投入到驻村工作中。12岁的儿子送到了奶奶家。儿子很懂事,每天都将做好的作业发给妈妈检查,并把爸妈的抗疫故事写到了作文里,这让刘庆华感到很欣慰。
  脱下制服换“白甲” 逆行“战场”践初心
  巴彦县司法局的崔美奇是一名下沉社区的包保干部,从疫情防控指令下达的那一刻起,她第一时间进入工作“网格”,负担起社区百余户居民的衣食住行,核酸检测、公共区域消杀、运送生活物资上门,样样少不了她。几天下来,她已经成为全组公认的“女汉子”。
  崔美奇刚刚结婚不久,丈夫迟敬川是巴彦县交警大队的一名交警,他执勤的卡点就在妻子包保小区外的路口,直线距离还不到100米。可就是这个距离,夫妻俩只能遥遥相望,难得照面。
  崔美奇负责的包保小区实行封控管理,两个人每天见面的机会,只有隔着大门取盒饭那一刻,连说句话的工夫都没有,更多时候二人只是隔着栅栏挥挥手。
  崔美奇表示,以前丈夫也总执勤,在家的时间其实不多,但这次不同,她自己也参与了站岗,一个门里一个门外,没有语言,只有眼神的交流。不过,胜利的日子不远了,为了期盼中的团聚,他们必须坚守到站完最后一班岗。
  “90后”小夫妻 隔空“并肩”作战
  刘可和王钰莹是一对“90后”小夫妻,工作单位一个在西集镇政府,一个在兴隆镇政府。
  9月21日接到单位紧急通知,两人匆匆告别,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化身“大白”进入到包保小区,为全员核酸检测服务。
  紧张的工作节奏,让他们没有时间联系,第一次通话是在两人进入工作“网格”的两天后,这时二人才知道,彼此就在邻近的两个核酸检测采集点服务,距离不到一公里,隔空“并肩”战斗着。
  9月26日王钰莹过生日,这是她过的第一个没有蛋糕的生日,更没有家人的陪伴。丈夫刘可打来视频电话表达祝福,并答应她胜利归来后,买一个三层的大蛋糕,补上这份祝福。此时此刻,二人暂时放下心中的小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全力守护着“大家”的安全。
  在巴彦县抗疫一线,像这样的“夫妻兵”还有很多。他们在各自的生活中是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但在抗疫一线他们只有一个名字——“逆行者”。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