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三转一响”的记忆
  回忆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道里顾乡一带,青年人成婚十分流行的是“三转一响”。那个年代,人们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归纳为“三转一响”,也是众多家庭渴望的“四大件”。拥有这“四大件”,既是经济实力的标尺,也常常是一种特权的象征。
  第一大件当属手表。那时候,人们心目中的名牌手表就是“上海牌”,最大的奢望也是手腕上能戴块“上海牌”手表。当然,这不是一般人能实现的目标,因为这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况且也没有多少人有这份闲钱,去消费这种“奢饰品”。记得那是1978年我上高中时,为了能让我更好地掌握时间,家里给我买了一块手表,是哈尔滨手表厂生产的“北方牌”,当时买手表花了60元钱,足足花了我母亲一个月的工资,手表的盘很大,制造工艺也不是很精致,但我却十分珍惜这块手表,这是我人生中所拥有的第一个“大件”,这块手表一直伴我高中毕业、参军入伍、参加工作,直到1990年我结婚后,才结束了它的使命。
  第二转是自行车。那时候的自行车一般是“凤凰”“永久”和“飞鸽”这三个品牌,也是国产名牌了。20世纪七十年代要是谁拥有一辆自行车,骑出去是很让人羡慕的,也是很有面子的事。所以,自行车也是那个年代有钱人的象征,对于很多女青年来说,有辆自行车,就感觉是嫁给了条件优越的人家。其实,在20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已经在我们当地的供销社里有出售的了,只是由于价格较贵,车票又有限,很少有人能购买使用,即使有自行车的人家,也基本上是全家人共同使用。
  第三转是缝纫机。记得那时候的缝纫机品牌很多,有“蜜蜂牌”“熊猫牌”“飞人牌”“红旗牌”等等,都属国产比较知名的品牌。其实,缝纫机在当时的许多人家,就是一个摆设,实际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很多人并不会用缝纫机来做衣服,顶多也就是用缝纫机扎个鞋垫什么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导致了一种资源的浪费。我家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也费尽财力地买了一台缝纫机,还是托人从上海买回来的。家里添置了一台缝纫机,除了挤占家庭空间外,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还好,后来妹妹长大后,学习了缝纫技术,才使这台占尽家庭空间的缝纫机,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唯一一响的是收音机。20世纪七十年代,在我们那里能看到的收音机基本是两个牌子的,分别是“红旗牌”和“红灯牌”。那时候如果谁家有台收音机,是非常值得炫耀和令人羡慕的。
  “三转一响”在当时不仅是实用品,也是身份和体面的象征,因此也成了青年成婚的标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居民家中的“四大件”也随着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时代在变迁,青年男女成婚追求的物资也在发生变化。从普通楼房到洋房、别墅,居住条件不断上升,家里摆设也都是高档的电器化,家具追求风格从简约式到中式、欧式,房屋装修富丽堂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在现如今已经成了收藏爱好者的抢手收藏品。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男女成婚追求的“三转一响”成了永不磨灭的记忆。□刘世胜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