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挖野菜
  回忆杀
  人生中所经历的事情,有的似乎很平常,但若干年后却能灿然生辉,被记忆铭刻,珍藏久远。小时候跟小伙伴儿上山挖野菜,或许就属于这一种吧。
  我的老家在黑龙江的松嫩平原。每逢早春四月,春草就顽强地拱出地面。届时,我们这些乡下的孩子们,便成了田野里的一道风景。让我们最亲近的,当属山坡上和田地里长出的婆婆丁和小根蒜了。
  现在的人们吃野菜,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鱼大肉吃腻了,就吃点儿野菜清清胃口;那时人们吃野菜,是因为初春时节青黄不接,野菜是用来充饥的好食材。
  经常和我一起挖野菜的有邻居家的“小二”“大拴子”,有后院儿的“满囤”和“狗剩子”,都是一些年龄相仿、情同手足、能合得来的小朋友。放学的路上,我们就约定:回家放下书包,然后到村西头集合。大家很守时,不一会儿,就都从自家如约跑来。有的手里提着柳条筐,有的胳膊挎着小席篓,并且里边都放了挖菜用的“夹把刀”。这时,稍大一点儿的“满囤”提议道:“咱们上‘南三节’地吧,那里的菜多又很少有人去挖。”我是同伴儿中年龄最小的,怕走远路,累得慌,不想去。“满囤”瞥了我一眼,态度很坚决:“能多挖菜,远点儿怕什么。”在他的提议下,我们明知“三节”远,偏向“三节”行。
  虽然一路上我们近似小跑,可还是走了好半天才赶到目的地。还没等挖菜,连累带饿的我,就已经没有劲儿了,挖菜的进度自然受到了影响……太阳眼瞅下山了,比我大一点儿的伙伴儿筐里的菜都快挖满了,可我还差大半篮子呢。我一急,忙乱中又把挖菜的刀弄丢了,急得我呜呜地哭起来。这时,“满囤”跑了过来,一边劝我别急,一边动员其他同伴停止挖菜,帮我找刀。刀是找到了,可我瞅瞅自己的篮子,又望望同伴儿的筐,心里很不是滋味儿。还是“满囤”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把同伴儿叫到一块儿,先是皱了皱眉头,然后用手拍了拍后脑勺,只见他一咬牙,一抿嘴儿,毅然从自己的筐中抓出一大把菜放进了我的篮子里。
  “满囤”的这一举动,成了无声的命令,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同伴儿也都或多或少地“支援”了我,填满了我那半空的篮子。我望着篮子中的菜,只觉得有一股暖流在心窝里奔涌。
  太阳快落山了,晩霞映红了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儿都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各自的家。我一进屋,全家人就像欣赏什么珍贵东西似的,看着满篮子鲜嫩的野菜。妈妈说我不再吃闲饭了,奶奶也夸我长大了、能干活了。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眼前总是闪现着“满囤”的笑脸和身影。
  也许有人觉得,这种无谓的小事儿何足挂齿?但我却认为,最初的往往是最美丽的。正是“满囤”对人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关爱和奉献,才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质朴、善良和助人为乐的种子。
  如今我已退休,每当回忆起“满囤”的为人待事和对困难的无畏态度,我就想,在繁华的街市上,要是能碰上“满囤”该有多好啊。
  去年早春时节,我有幸回了一次农村老家,听家人告诉我,“满囤”成家后,搬到了大兴安岭林区。没能见到“满囤”的面,我总觉得是一件憾事。
  至今我已有40多年没见到“满囤”了,“满囤”啊,孩提时的伙伴,如今你一切都好吗?□乔士成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