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父母已经离开我们十多年了,但他们助人为乐的往事却在我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言行。
上世纪70年代,我家住在农村,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村里的小学教书,是村里少有的双职工家庭之一。比起乡亲们,我家的日子相对宽裕一些。我们常常看到母亲帮助、接济他人。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经常将我们几个孩子的一些衣物,送给院子里同龄的孩子穿。家里有好吃的时,母亲也不忘给他们送一些。
后来,我家搬到了镇上,父母仍和四邻相处融洽,并一如既往地帮助他人。父亲的文章、书法皆优秀,常常帮别人写这写那。每年春节,父亲都会帮乡亲们写春联。婚丧嫁娶,甚至买农药、化肥时,谁家手头短缺,母亲都会爽快地借钱给他们,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母亲去世后,我们整理她的遗物时,在一本旧书中翻到一张数年前的借据。我们明白,善良的母亲不忍心催乡亲还款,就让此借据一直“沉睡”在书中。
父母的一言一行,浸润着我们的心灵。我们都自觉地向父母看齐,为人处事时时以他们为榜样。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助人为乐并不都体现在大事上,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只要去做了,也能带给他人温暖。每年高考后,都会有学生和家长因不懂如何填报志愿而忧虑。作为高考过来人,我主动帮他们寻找往年填志愿的书籍,通过查找高考数据,归类整理,比较判断,手把手地教他们填报志愿。1998年,我家搬到新居,楼内无电梯,上下楼靠步行。一到晚上,楼道就漆黑一片,给居民们带来了安全隐患。于是,我主动揽下这件事,不计报酬,给每层楼都安上了声控灯,并负责换灯泡和线路的日常维护,一干就是二十几年,直到再次搬家。
不知不觉间,我的孩子也长大成人。女儿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富有同情心。从小学到大学,只要学校发起捐款、捐物活动,女儿必踊跃参与,唯恐落后。汶川地震后,女儿不仅捐出了自己的部分衣物,还捐出了自己攒了多年的压岁钱。疫情期间,已参加工作的女儿利用工作之余,主动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协助社区搞好疫情防控及管理工作,为居民们无偿服务,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好的品格,既温暖了他人,又快乐了自己。感谢父母,为我们树立了助人为乐的良好家风,我们定当接力,让好家风代代相传。
□许江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