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童年的端午节

  时光荏苒,一转眼我已是古稀之年的人了。童年时过端午节的情景,令我难以忘怀。
  那时我大概只有六七岁,端午节前一天,母亲要包粽子:只见母亲麻利地拿起两张粽叶,一张一张叠起,一转弯就形成了上宽下尖的圆锥形粽筒。然后,把米放在底部,中间放上红豆、红枣等馅料,再在上面盖些糯米,压实。接着,把上面的粽叶往米上一按,盖住米,再顺时针沿开口把粽叶转过来,把高于开口的粽叶按下,余下的粽叶沿着按下的这条边折过去,再绕过一角折过来。这样,就在上面形成了三个割角,与下边圆锥形的尖角一起形成了4个角。然后,她一只手捏牢粽子,另一只手拿起一根细绳,将粽子扎起来,打上活结即可。
  这时,坐在旁边的我会当个小帮手,不停地递上两片粽叶和一根细绳,母亲则忙得不亦乐乎。就这样,一个、两个、三个……母亲包好的粽子有棱有角,惹人喜爱。粽子一层一层地摆在大锅里,先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煨。通常在煤球炉上焖一夜,第二天早上的糯米软软的,粽香四溢。尤其是用筷子夹住粽子两端,蘸点白糖,放进嘴里,那嚼劲儿,那黏黏的甜香,让人爽快无比。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美食早已遍地开花,但母亲包的粽子的味道,仿佛还留在齿间,回味无穷。□郁建民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