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名家游冰城 触目皆风情
“名家写名城”迎来“绿色科技之旅”
  本报讯(记者 于秋莹)10月12日,“名家写名城”著名作家走进哈尔滨活动迎来了第三日的“绿色科技之旅”。作家们先后来到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伏尔加庄园、平房区哈尔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规划展示中心、哈尔滨冰雪文化博物馆等,感受哈尔滨这座“科技之城”“冰雪之城”“文化之城”的创新活力与时代脉动。
  感受异域风情,追寻冰雪文化脉络
  12日一大早,作家们来到阿什河畔的伏尔加庄园。作为以俄罗斯文化为主题的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伏尔加庄园复建了许多俄罗斯建筑,俄罗斯文化与哈尔滨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在这里完美交融。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沈念第一次来到哈尔滨:“在庄园里转一圈,感觉去了一趟俄罗斯。这里还原了老哈尔滨和俄罗斯诸多标志性建筑,每一个建筑的背后,每个展厅里的油画、艺术品和陈设,都呈现出俄罗斯文化的元素。这些对于第一次来的人来说十分震撼。”沈念坦言,“伏尔加庄园不仅有自然风景之美、俄罗斯异域风情,更搭建了一个独特的历史空间,通过中俄两国建筑文化、历史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让游览者回溯、回望城市的历史记忆。”
  下午,在平房区哈尔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规划展示中心和哈尔滨冰雪文化博物馆等地,作家们不仅感受到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冰雪魅力。哈尔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规划展示中心囊括制造强国新高度、工业强省新体系、哈尔滨使命新发展和平房智造新格局四大部分,通过文明、产业、城市、教育四大板块,全景介绍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历史、当前国内国际前沿发展成果和以平房区为支撑的哈尔滨市发展资源、发展态势和发展愿景。
  “活”的历史文化,兼具烟火气人情味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王国平多年前专程来哈采访哈尔滨日报社退休老记者王景富,并撰写文章《王景富:四季梦醉冰与雪》。“我是南方人,想起第一次见识冰雪节的情景,那种震撼感和神圣感记忆犹新。我与哈尔滨的缘分很深,因为工作原因使我对哈尔滨的冰雪历史、冰雪产业、冰雪文化有了最初的印象。后来,带着家人一起来哈尔滨旅游,我的外甥女还考入了哈工大。”王国平表示,哈尔滨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迷人”,“这里的风情迷人,四个季节在这里很有存在感,也很有节奏感。这里勇于拥抱各种文化形态,包括异域的、本域的,并将之有机地安顿好、照顾好,哈尔滨是值得一来再来的地方。”
  “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始终是‘活’的,在这座城市里,能看到一些历史街区、历史文物虽然是被保护起来的,但也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索菲亚教堂不仅保持着90年以前的样貌,还可以走进内部参观、游览。具有百年历史的马迭尔宾馆今天依然营业。在哈尔滨,不会因为是历史建筑被保护就隔离群众,相反,而是让其与现代生活融合、契合。哈尔滨的历史文化是在不断地变动中,既有历史的印记同时也有现代文明注入。”《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表示,哈尔滨这些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文物,与市民生活相契合,这正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生生不息的最有力象征。
  无论走在哪里,心里都装着哈尔滨
  “美丽的哈尔滨,我可爱的家乡,我永远的母亲城。我二十几岁的时候,通过江桥从江南到江北走了3个多小时,到一个农村卫生所给哥哥抓中草药。冬天,江北既没有路也没有车辆,回市里还要3个多小时,来回我走了6个多小时。每一次回来,都感觉哈尔滨的变化很大。我们很难想象,再过5年到10年,哈尔滨的江北会是什么样子。”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梁晓声说,“愿家乡越来越美,愿我们的孩子和年轻人更加爱我们的母亲城,当我们的母亲城变得美好了,经济发展有了更大振兴,我们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会装着哈尔滨。”
  以文学为纽带,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与作家创意的桥梁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正是“名家写名城”著名作家走进哈尔滨活动的缘起和旨归。活动结束后,作家们将通过《文艺报》《哈尔滨日报》《新晚报》及各大报刊网站推出名家精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哈尔滨这座北方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的新风貌、新精神、新气象,精耕细作出精品,为哈尔滨文艺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新成就,并为哈尔滨市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贡献。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