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从技术小白到科创达人
哈工程毕业生 造仿生鱼“游”进央视

  李烨团队研发的智能车。
  □谷雪 沈也桢 王春力 本报记者 王铁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学院2019级本科毕业生李烨,大学4年做仿生机器人创新,研发的作品“小橙”日前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作为科创达人的他,自研无人智能小车在2023年哈工程运动会上亮相,作为方阵的“先行军”接受检阅……
  “小橙”亮相央视
  可游可走随心切换
  通体橙黄、似鱼如蟹的仿生鱼“小橙”在水池底部自如地行走,迅速锁定目标物,识别、抓取一气呵成。收起机械足,它又化身流线型的鱼儿,摆动尾巴灵活游动。
  今年10月,李烨参与的学生自主设计的仿生鱼“小橙”和六足机器人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上,引发全国关注。
  水下机器人一般都以游动形式前进,但贴近海底抓取岩石等物质采样时,容易被海底表面磨损。“想不想尝试做一个在水里既能游又能走的机器人?”哈工程智能学院张伟教授提议。于是,2019年专研航爬仿生机器人的学生科创团队应运而生。
  2020年团队完成了样机研制,在第二年就实现了机器人水下自主运动和航爬模式切换。李烨完成了机器人底层电路的全部自制,并成功通过水下实验。团队为机器人设计了精美的鲨鱼造型,并为它涂上了亮眼的橙色。橙与校名中的“程”字谐音,大家便亲切地称它为“小橙”。
  2022年,李烨带领团队继续优化“小橙”,设计了水下机器人视觉系统和机械臂作业系统,自主研制安装防水的深度学习相机,实现了机器人水下目标识别和自主作业。“小橙”内部的12块电路板全部由李烨独立研制。
  经过3次迭代更新的“小橙”,已经从最初的“航爬仿生机器人”,进化为“多航态水下仿生作业机器人”,具有水面、水下两种模式的移动、识别、通信等功能。团队为“小橙”设计的六条机械足,让它能在不干扰其他水生生物活动的前提下作业。
  识别能力“快稳准”
  智能车拿下一等奖
  8台形态功能各异的智能车缓缓经过主席台,走在最前面的小车“身穿”印有哈工程校庆标识的“服装”,虽无人操作,却能依靠自身的导航系统稳定行驶。在今年哈工程田径运动会上,充满智能色彩的特别方阵吸引了全校师生的关注。
  2分钟150张图片,准确率100%!迅速识别面前闪过水果、动物、交通工具、数字、二维码等各类图型,智能小车在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表现出众,“快稳准”的识别精度和速度让观众感到不可思议。李烨团队以满分的准确率获得了识别赛的第一名,加上竞速的成绩,最终,夺得智能视觉组赛道全国一等奖。
  然而,通往全国第一的领奖台,对于历经磨练的李烨来说,并非坦途。
  2019年,刚入学的李烨报名了学院飞思卡尔智能车实验室的培训。因为基础薄弱、动手能力不强,跟不上培训的进度,没能通过实验室组织的考核。“越受挫越不能放弃,越有差距越要逼自己一把。”当天晚上,不服输的李烨熬了一个通宵,对照培训内容和学长的建议,连夜修改了十几稿,赶在第二天,交上了一张正确的电路图。
  作为没有任何硬件基础的“小白”,李烨相信勤能补拙,他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泡在实验室里,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恶补硬件基础和动手能力,经常通宵到凌晨。凭借着这股韧劲,李烨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实验室硬件组的考核,从最基础的单片机、电机、舵机等元器件的制作和应用开始学习。
  当得知2021年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新增了智能视觉组赛道时,李烨眼前一亮。为了提高识别精度,他和团队开展了大量迭代的电路硬件自主研制,不断地调试优化、总结记录……经历过数次失败,李烨终于做出了适配的四层电路板。
  总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李烨说:“事情一旦开始做,就不能半途而废。我总是相信自己、提醒自己,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做成!”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