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银发读本
第02版:银发圈
第03版:汇养生
第04版:掌上通
第05版:大学堂
第06版:家春秋
第07版:潮生活
第08版:军迷吧
标题导航
慈母手中线
一件尴尬的事
亲家“搭子” 原来是有预谋的
回想当年的福利房
祖孙一起画画
《一对老顽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想当年的福利房
回忆杀
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多数会有一套新房作为自己的新家。由此想到我结婚时的情景。当时,想分到一间住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当工人。那时,与我同车间的对象25岁了,双方父母催促我们赶快结婚。结婚容易,可是住在哪儿呢?两家老人住房都很紧张。车间照顾我们,把单身宿舍腾出一间,作为我们暂住的“新房”。
可是好景不长。几个月后,车间陆续招进几名外地来的大学生,为了给他们分配宿舍,我们的“新房”被收回了。我俩不得不分开,回到各自的单身宿舍去住。
半年后,厂里房产处分给我们车间一间平房。按照论资排辈、逐步升级的规定,我分到了这间福利房。此房无采暖设施,无上下水,在二楼阴面,面积只有9.3平方米。尽管房子简陋,但却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有了栖息的港湾,我和妻子感到很欣慰。
搬进福利房后,我们砌灶点火,把火炕烧得热乎乎的,乐呵呵地经营自己的小日子,品味人间的烟火气。转眼12年过去了,两个孩子成长为少年。房屋窄小,孩子们的学习、休息出现了难题,一家人都渴望能调到一套大房子。
上世纪80年代初,工厂经济效益好转,于是拨出资金,盖了几栋楼,我们车间分得一间43平方米的房子。工作多年,才见到这么好的房子,职工们都眼巴巴地望着。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车间党支部书记责成工会主席组建分房领导小组,各工段选派一名工人代表参加。按工龄、年龄、人口、居住面积、朝向、房屋设施等条件打分评比,经过审核,张榜公布,我独占鳌头,顺理成章地分到这套福利房,拿到了钥匙。
我们在这间房住了15年,两个孩子已长大,感到住房窄小,盼望早日改善住房条件。就在这时,国家开始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城镇住房商品化。工厂和房地产开发商联合建造了几十栋楼房,职工可以交旧购新。工厂把一间旧房卖给我,我家两处“福利”房共花了近1万元。过了几年,两个孩子参加工作后,都有了自己的房子,而我仍留恋旧窝。
福利房是时代的印记,承载了数十年的风雨历程。如今,福利房已被商品房取代,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得到了人们的拥护。
□孙连杰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