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乐器的声音

  哈72中六年级 崔佳琪
  
  我是一座大山,一直屹立在一处,从历史到今天。
  在远古时代,我经常听到“咚锵咚锵”富有节奏的敲击声。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暇时,庆祝丰收时,敲击便成了趣事。他们的敲击声,虽不洪亮,却很欢快。后来我知道了,在他们口中,这叫乐器。就这样听着他们的乐声,感受他们欢乐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有时,我共鸣起来,也会随之舞动,抖落一地松针,抖落一头白雪,抖落一季繁花……
  伴着鼓声,我不住地望向远方。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看见两个年轻人来到了我的身边:一个衣冠楚楚,一个相貌堂堂。琴声乍起,我听到“叮叮咚咚”的流水声和荡荡巍巍的来自自己同类的呼唤。那个聆听者大呼:“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两人相视一笑。然而好景不长,再见时,只有抚琴者一人。他不再衣冠楚楚,而是满脸悲伤。“懂我的那个人离开了。”他喃喃着。
  我伴着乐声,屹立着。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人们的穿着变了:不再穿长袍大袖,而是西装革履。在我身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但很少有人再对我吹奏了。是他们忘记乐器了吗?不,我看见了,我听见了,他们依旧在吹奏。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知道了:细细长长的东西叫笛子,长长扁扁的马头样的乐器叫马头琴,细长、脖颈宽宽的乐器叫唢呐……我也知道了:当初那衣冠楚楚的人叫伯牙,聆听者叫钟子期。我明白了:他们不会放弃过去,他们会把这动人的乐器传承下去。
  我屹立着。我坚信,我一定常常听见乐器的声音,永远都会。
  教师点评
  立意深远,用“大山”的视角,俯瞰乐器的历史传承。小作者善于“拿来”,文言文《伯牙鼓琴》的故事,在文中经典回放。如丝如竹,民族乐器的前世今生,在“大山”眼里氤氲、发酵。市作家协会会员、语文教师 于泽威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