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在省政府后院老五栋的日子

  □佟汉卿
  1971年10月,我们夫妻俩从清河“五七”干校调回来,住在任家桥省政府家属楼,是两家共用一个厨房的17平方米的房子,我们住一楼。那时原单位省计委还没恢复,我被分配到省机械工业局计划处。
  1973年春节前三天,原省计委工业处的一位老同志找我换房子,就这样我搬到了省政府后院老五栋的11栋3门2楼,面积也是17平方米。
  11栋对面有个小二楼,省政府家属区的锅炉房、洗澡堂、幼儿园、理发店都在那儿。理发师是夫妻俩,为人都非常热情,工作认真、态度好。小二楼旁边是省政府大食堂,一楼是餐厅,方便职工用餐;二楼是电影院,每周末都放电影。后面还有一个冰棍厂,附近卖冰棍的人都在那里上货。大食堂应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了,有吃的、有玩的。我女儿常说,小时候放寒、暑假时,最愿意坐在冰棍厂外的铁栅栏上,看进进出出上冰棍的人,幻想有一天也去卖冰棍儿,能有好多的冰棍吃。
  我家住在二楼,对门邻居是省统计局的一位领导,他的母亲当时也就六十多岁。老人家为人热情厚道、热心肠,每到下班时间她都特别忙,帮忙照看各家从幼儿园接回来的孩子。老太太是全院最受尊敬的老人,孩子们都叫她安奶奶,谁家有大事小情都愿意找她说说。
  中门二楼住着一位老红军,人很随和。他原来的住房是四屋一厨,后来让出两个屋给别人住。
  那时家家都养鸡,主要是为了解决孩子吃鸡蛋问题,当然了,到了过年也有鸡肉吃。我家也在院中围了一个小院,用来养鸡、放杂物。小院是用加工轴承后带眼的铁皮搭起来的,还是我和同事用手推车从轴承厂拉回来的。我还在小院里搭了一个木板棚,板皮是从正阳河木材厂买的残次品,借用省政府大食堂的手推车推回来的。我还挖了菜窖,用来贮存过冬菜,那可真是天然的冰箱。那些年,每到周日休息,我都会整理这个小院,修鸡舍、垒菜窖。爱人就洗一周存下来的全家换洗的衣服,还得想法给孩子们调样做点好吃的,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很难安排一个星期天陪孩子逛公园。
  我家最多一年养了11只鸡,长大后每只都有十多斤,走起路来像英国绅士,上楼一步一个台阶。那时每家都在院中围一个小院用来养鸡,到了下午,一打开鸡笼满院子都是鸡,说来也奇怪,天快黑时小鸡都各回各家,而且还都认得自己家的楼门和楼层,不会走错,但偶尔也有例外。有一天,我家的鸡少了一只,满院子找都没有找到。后来我上楼时听见三楼有咯咯声,一看,正是我家走失的那只鸡,在我家楼上的那户人家门口蹲着。估计当时它找对了门,但把楼层记错了,现在想想都还挺有意思的。
  那时工资低、收入少,17年都没有涨过工资,我们一家四口生活比较拮据,但那时每家的情况都差不多,都挺困难的。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日子真的很辛苦,但也挺有滋有味、挺有盼头的。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