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道外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由来

   纯化医院。
  □杨乃华
  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一幢幢老建筑和具有代表性的老鼎丰、亨得利等老字号,给人们留下了历史与现实的重叠印记。
  所谓“巴洛克”,本义是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指17世纪意大利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浓烈,装修富丽,雕刻细腻,被公认为欧洲伟大的建筑风格之一。那么,为什么又在“巴洛克”前面冠以“中华”二字呢?
  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吸引大批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使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远东大都市。当时,现在的哈尔滨南岗区和道里区为中东铁路附属地。当年的傅家甸(现道外区)因处于中东铁路附属地以外,因而成为中国居民的一个集聚地。
  据《道外区志》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应付战争,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则借此获得长足发展。20世纪20年代左右,民族资本发展壮大,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便想获得更高质量和品位的商住区。
  当时,老道外的不少民族工商业者,面对中东铁路附属地内精致的西式建筑,怦然心动,受到启发。他们在傅家甸腹地置地盖楼,效仿道里中国大街(现中央大街)的各色建筑,在欧式建筑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这里的许多建筑,“前脸”是巴洛克风格,“进身”是中国传统院落。
  这些建筑群兴起后,刚开始人们不知道怎么称呼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直到有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来哈尔滨参观,提出以“中华巴洛克”命名该建筑风格。这个名字既有中国元素,又有西方特点,从此,中华巴洛克这种叫法一直流传至今。
  如今,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内现存面积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群。在这里,最具典型代表的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应该是坐落在南头道街113号的纯化医院的建筑。据资料介绍,这栋建筑建于1920年,为砖混结构,通体布满浮雕装饰。建筑整体呈L形,主入口设在靖宇街与南头道街交叉口处,两侧是两根西式爱奥尼柱头与中式鼓座式柱础相结合的双倚柱。远远望去,很是壮观独特。
  中华巴洛克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一种印记,深深地融入哈尔滨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的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记忆。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杨乃华  文学爱好者,酷爱研究地方史,北国文学社会员。先后在多家报刊和网络平台上发表作品,并多次获奖。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5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