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四十余载潜心研究 方寸之间见天地
七旬大叔鼻烟壶里绘出大千世界
成中央美术学院终身特聘教授

 
 


  内画鼻烟壶起源于北京,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内画鼻烟壶,壶口直径不到半厘米,壶身多为扁型,大不过方寸,在壶的内壁上绘画和题字的难度非常高,对创作者的艺术修养要求也特别高。河北省献县陌南村的刘坤岩,早年间在多位名师的指导下,博采众长,潜心研究内画鼻烟壶四十余载,将国画与内画两种传统绘画艺术融为一体,以书入画,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近日,刘坤岩还收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寄来的聘书,被特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当代绘画与创作理念方向终身特聘教授兼大学生就业导师。
  专注研究四十余载
  6月12日晚11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坤岩仍伏在桌前,他脊背微弯,左手捏着一只巴掌大小的水晶鼻烟壶,右手握笔伸进壶内作画。
  今年72岁的刘坤岩是河北省献县陌南村的一位村民,他从小就对绘画感兴趣。
  1979年,刘坤岩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介绍鼻烟壶的文章后,便萌生了画鼻烟壶的想法。那个年代物资相对匮乏,想买到画鼻烟壶的玻璃瓶是一件很难的事。刘坤岩骑着自行车前往衡水、沧州等地,寻找加工玻璃瓶的工厂。为了节省费用,他睡过牛棚,住过马厩,甚至路边的玉米地都是临时旅店。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坤岩终于在衡水一家玻璃厂,找到了适合画内画的玻璃瓶坯料。回到家后,他将自行车改装成磨床,开始自制内画瓶。刘坤岩还用铝丝、毛笔头自制了画内画用的弯钩直角笔。
  “画内画是个苦差事,没个一年半载学不会。”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刘坤岩买来了《芥子园画谱》开始学习鼻烟壶内画。“我白天种地,晚上点着煤油灯作画。”刘坤岩绘制一只鼻烟壶,需要花费几天甚至一个多月时间。他经常忘记吃饭,甚至连水都顾不上喝。就这样,刘坤岩一研究就是四十余载。
  只要想学就免费教
  “画鼻烟壶相当于‘盲画’,是用一种特质的毛笔蘸上各色颜料,探进瓶子里作画。”刘坤岩说,画鼻烟壶用的瓶子一般是磨砂玻璃材质,几乎看不清里面的情况,每一笔全凭感觉。每次作画前,刘坤岩总会闭目凝神,在脑海中构思如何落笔、上色、渲染……
  在刘坤岩家中的陈列柜里,摆放着一只《水浒一百单八将》内画鼻烟壶。这只鼻烟壶是刘坤岩最得意的一件作品,他画了一个多月才完成。“我画之前还把《水浒传》读了一遍。”刘坤岩说,只有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才能将他们的面部刻画得生动细腻。
  “作为手艺人,我想的最多的就是把鼻烟壶内画传承和发扬下去。”2019年,刘坤岩联系了献县的教育部门,他计划将绘画技艺义务传授给陌南镇的老师,再让老师传授给孩子们。“只要他们想学,我就免费教。”如今,陌南镇各所学校的老师,每周五下午都会来到刘坤岩家,跟着他学习美术和鼻烟壶内画。在刘坤岩家里,摆放着十几张课桌和数不清的笔墨纸砚、玻璃瓶坯料。这几年,他一直为老师们免费提供画鼻烟壶的材料。“我已经培训了20多位老师,只要有精力还会培训更多的老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年5月10日,刘坤岩收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封聘书,他被特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当代绘画与创作理念方向终身特聘教授兼大学生就业导师。“我是个农民,这一路走来虽说不容易,但却收获了很多快乐。”望着手中的聘书,刘坤岩激动地说,他会将这门中国传统技艺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知道这门艺术,喜欢这门艺术。
  (综合网络报道)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