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吃小灶的杨老太爷

□杨石  
  人们都习惯叫我爷爷为杨老太爷。1964年,我三岁那年爷爷去世,所以我对爷爷基本没啥印象,家里有爷爷的照片,才知道爷爷长啥模样。
  从照片上看,老爷子长得非常有气质,身穿黑袍马褂,留着山羊胡,戴一副眼镜。我对爷爷的了解,大都是从父母、姑姑、大爷、二大爷那了解到的。不过,基本上都是对爷爷的负面介绍和评论。
  爷爷是河北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来到哈尔滨,与别人合伙做生意,别人都叫他杨掌柜的。爷爷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爷爷的三个儿子都非常孝顺,老爷子在家相当有威严。由于老爷子的儿子们在外面混得都不错,所以,老爷子四十多岁就回家当老太爷颐养天年了。
  旧时,爷爷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均是政商名流。父亲1946年14岁那年就被爷爷送到道外一家金店当学徒去了。没想到父亲到了金店后很快就接触了社会,懂得了革命道理,开始跟资本家斗争,由于表现出色,被抽调到市总工会工作,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当年,我家是一个大家族,住在道外区太古街一个大院里,有六七间瓦房。
  那时,老太爷的生活相当讲究,白领衬衣天天洗,并被奶奶熨烫得板板整整。老爷子一周去一趟澡堂子洗澡,去两趟剧院欣赏京剧、评剧,京城来的京剧名角他必是场场不落。老爷子每晚必是四个炒菜,吃晚饭时,老爷子单独吃小灶,大爷和二大爷站在老爷子身后,一个负责倒酒,一个负责夹菜,其余家人吃大灶。等晚饭吃完,大爷和二大爷才能回到自己屋里吃饭。
  爷爷的孙子孙女一大帮,每到晚上吃饭的时候,爷爷的小灶总是香飘四溢,馋得那孙子孙女总是探头相望。若是现在,当爷爷的宁肯自己不吃,也得给孩子们吃,可那时,爷爷根本不管你馋不馋,一口都不给你尝,而且经常指着大孙子说,就数你小子最馋了,然后把他撵走。
  听母亲说,她刚过门时,有一次晚上吃饭,大娘指使她去问问老爷子饭够不够。由于母亲刚过门,也不懂家里的规矩,进屋对爷爷说:“爸,你饭够不够,还要不要饭了?”爷爷一听,当时就把脸拉下来了,冲着母亲就是一顿臭骂。母亲那时刚十八岁,按照现在的话讲,还是个小姑娘,哪见过这阵势,吓得扭头跑向厨房,回到厨房就开哭。
  父亲虽然是小儿子,但从来没得到过爷爷的疼爱,小时候从来没吃过零食,爷爷却自己买零食吃。为了不让儿孙们吃,他把零食放到一个篮子里,然后吊在房梁上。
  有一年冬天,爷爷买的冻梨被他吊在了房梁上,父亲实在太馋了,白天趁爷爷出门,他就把篮子放下来,然后把冻梨化开,用竹签把冻梨扎个小眼,再把梨汁吸干净。之后,他用嘴把冻梨吹鼓起来,放到篮子里再吊回去。他以为爷爷不会发现自己的小聪明,结果晚上爷爷回来后,一下子就发现冻梨被人动过手脚了。最后,爷爷把父亲一顿胖揍。
  父亲参加工作后,已经分家自己单过了,但是爷爷规定父亲每月给他十元生活费,而且必须按月按日上交。
  有一次,父亲忙于工作,发工资那天忘记给爷爷送去了,第二天爷爷拄着拐棍到单位找父亲要钱,吓得父亲立马给钱,以后发了工资就赶紧送去,怕他再到单位要钱,丢不起人。
  早年间,我们老杨家在哈尔滨算是中等人家,大爷和二大爷也不少挣钱,可是没想到爷爷后来抽上了大烟。老爷子抽大烟把家里的钱都抽完了,也就没钱置办土地了。
  没想到坏事却变成了好事,20世纪50年代河北老家划成分,把我们家划成了下中农。贫农和下中农都属于无产阶级,是革命依靠的基础,那时入党、入团、入少先队、参加红卫兵等都不受影响。因此,父亲和我们这一代的兄弟姐妹,在人生的进步上都没受到影响。从这点上看,我们这一代人都很感谢爷爷。
  一晃我也当上了爷爷。我爷爷是典型的老辈人的生活做派,他的一言一行也是老一辈闯关东人生活方式的缩影,现在人可能理解不了他们这一代人的规矩。不过,老辈人的规矩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它能让人懂得老幼尊卑,懂得礼貌待人,懂得孝敬老人。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