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我的冰雪情趣

  □王清海
  十多年前,哈尔滨旅游界召开了一次“最感动哈尔滨旅游达人”大会,会议由当时的市旅游局主办,会上有五位市民被授予“最感动哈尔滨旅游达人”称号,并获颁奖牌。
  五位达人有中央大街形象大使、网络旅游文学作家、旅游绘画大师、旅游音乐人,另一位就是我。我的颁奖词是:献身冰雪事业,刻苦钻研,辛勤耕耘,出版冰雪方面专著五部近160万字、撰写冰雪事业资政建言百余篇近20万字,为冰雪经济文化、冰雪旅游作出可贵贡献。此等殊荣让我感到诚惶诚恐。说实话,当年“达人”这个词对我来说是很时髦的,过去写材料根本没用过,似懂非懂。
  冰雪自然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是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培养了我的冰雪情趣。儿少时我家住在哈尔滨顾乡一带,那时顾乡北上坎一带的房屋是茅草房,街巷是土路。冬天街巷的水沟旁有人泼水冻冰,这里便成了我们打出溜滑和抽冰尜的场所。童伴们穿着桶心棉袄,不顾寒冷,疯玩不够,乐此不疲。偶有人在小木板上镶上两条粗铁丝,在雪地上蹬起来,更是乐哉游哉。
  1953年初我在道外八区体育场观摩全国第一次冰上运动会,花样滑冰表演时运动员滑出一幅和平鸽图案,引起观众轰动。这些见闻,使我成了好多天周围童伴的主讲。
  1954年我上了初中,学校冬天会浇冰场,体育课给每人发一双木板式滑冰鞋,我们感到格外快活,一上冰就满场蹿起来。那时能买赛刀滑冰鞋的同学,家境都比较好,全校好像只有七八个同学有赛刀滑冰鞋。当时滑得好的同学在赛道上甩臂滑行,如同飞燕掠过一样,令人惊诧羡慕。冰雪生态环境中创造出的文化情景和情趣模式,成了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1985年1月5日哈尔滨创办了冰雪节,我多次参加冰雪节期间的哈尔滨冰洽会,并负责供销社展销团工作,在冰雪时空中推进经济工作。那时,我便开始针对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中发生的一些经济活动进行撰稿,并在《哈尔滨日报》上发表了《哈尔滨冰雪经济初探》一文。当时省市正在对冰雪经济进行调研,理论界注意到了我的这篇文章。打那以后,我在报刊、内刊、省市讨论会发表了不少结合实际的论述冰雪经济、冰雪文化的理论文章。
  本世纪初我退休了,在冰雪经济产业发展的推动下,我的爱好和情趣没有退,反而燃起冰雪理论研究的热情,演绎起我的冰雪乐趣新故事。
  我把冰雪经济、冰雪文化研究列入我退休后的日常工作,先后出版了《哈尔滨冰雪经济研究》《冰雪经济学》《中国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学》《冰城夏都历史旧事》等书籍,共有160多万字。其中《冰雪文化学》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学术著作精品工程出版项目。
  这期间我的许多建议,特别是冰雪经济、冰雪文化、冰雪旅游方面的对策建议,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奖励,其中获市人民建议一等奖一项、市政府调研一等奖两项等等。经过这些冰雪多学科、多领域、多门类的理论探讨,我逐渐收获了对冰雪地区经济、冰雪产业经济、冰雪文化、冰雪旅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一过程虽然很辛苦,但也品尝到了创作和研究的无限乐趣。
  哈尔滨是生我、养我、培育我冰雪情趣的地方,我有责任擦亮哈尔滨的这张冰雪名片。现在我带着冰雪名城哈尔滨的冰雪情谊,怀着中华文化和哈尔滨冰雪文化的情怀,和世界冰雪景观相融,这些发自内心的乐趣令我开怀。
  与您约稿
  本版以呈现哈尔滨风情风貌、展现哈尔滨特质魅力、传承哈尔滨城市温度为主,以随笔、散文、杂感等不同文体,对文化多元、风貌独特、底蕴深厚的哈尔滨,作出形象、深刻、诚挚的解读。力求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民间记录,打捞、梳理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和人文脉络。
  稿件字数1000-3000字,可配发若干老照片,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邮箱22354430@qq.com即可。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