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入伏后口舌生疮“上火”咋整?
中医专家:先辨清体质再对症去火

  本报讯(记者 杨艳)“三伏天”一到,身边突然多了很多“上火”的朋友,有的起“针眼”、有的满嘴起口疮、有的出火疖子、有的得带状疱疹……对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专家指出,辨清体质才能对症“去火”。
  中医专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句言简意赅的解释:“壮火食气”。就是天热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都浮在体表,两热相合就会大量出汗,汗在中医属津液的范畴,津液大量丢失就会让人口干口渴、唇干舌燥、特别想喝水;小便次数和尿量减少、颜色变深、大便干结;出现胸闷气短、心烦意乱、急躁易怒、情绪激动等症状。津液丢得过多会相应的损失“气”,气和津液都有损失就是我们熟悉的“气阴两虚”,在上述津液受损症状的基础上往往还会出现容易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四肢沉重等。
  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迟庆滨介绍,俗话说的“上火”大概分几种:实火、虚火、虚实夹杂火。实火多见于平时体内就有热有湿的人群,这类人舌苔黄腻、有口气,感观上皮肤油油脏脏不清爽、身上容易出现红肿疼痛等皮肤问题。如果平时喜欢吃冷饮和辛辣食物,又好烟酒,基本上此时上火是跑不掉的。虚火则常见于平时属阴虚有内热的人群,此类人群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晚上手心脚心热,脾气不好容易心烦,俗称“五心烦热”。本身就阴虚,遇到耗伤津液的暑热天往往会睡眠不佳、倦怠乏力、心慌心悸、更觉得焦躁不适。虚实夹杂火是以上两种情况的复合情况。有些片面理解“三伏补阳”的朋友忽略了自己的体质差异,一味在此时追求“补阳”,结果往往会人为的造成“上火”的后果。
  迟庆滨说,伏天利用好了就能祛寒除湿,强身健体。在进行保健养生活动之前必须要清楚自己是什么体质,如果不清楚可以咨询治未病方面的专业医师,辨明体质之后实践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才会事半功倍。
  专家提醒
  辨为实火的朋友,饮食应少辛辣滋腻油炸物、以清淡为宜,可以常吃各种绿叶菜、冬瓜、丝瓜、苦瓜、穿心莲等,还可以用绿豆、红小豆、薏苡仁、黑豆等与大米同煮,常吃可以健脾祛湿;也可以用薄荷叶、山楂、陈皮、少许冰糖,一起煮水代茶饮用。尽量不贪冷饮食,适度运动不熬夜。偏于虚火的人群这时比较适合食用鸭子,因为鸭肉性凉,可滋阴清热,可以用石斛、陈皮、山楂、芡实和鸭子一起炖汤,吃肉喝汤;肺胃有虚热的人群可以用玉竹、百合、银耳稍加冰糖单煮或与白梨同煮,适度服用。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