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半年前在终点站发现患病的他,从此每月两次“家访”
车队和“捡”来的大男孩交朋友
  公交车上,车队人员与少年交流。
  □本报记者
  刘希阳
  “你家在哪儿啊?”“知道家人的联系方式吗?我们帮你联系。”今年1月初,哈尔滨交通集团公交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7路车队,在终点站“捡”到一名因病拒绝与人交流的少年。了解到少年家庭状况后,半年来,车队党员每月两次到其家中,带着食品、物品,帮助打扫家庭卫生。如今,他们终于走进少年的世界,少年也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做的其实微不足道,但如果能对他的生活有帮助,辛苦点儿也值得。”车队长于泓说。
  少年终点站不下车
  车队帮忙找家
  今年1月份,交通集团公交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7路车队驾驶员翟春生像往常一样运营,可当车辆返回道外北十四道街终点时,其他乘客都下车了,只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还坐在车里,没有下车的意思。
  翟师傅马上联系车队长于泓,“当时我们告诉他,已经到终点站了,得下车了。可是孩子没有太多反应,只是静静地看着我们,也不说话。从他的眼神和反应,明显能看出来与正常人不同,反应偏慢。”
  于队长先是在车上和少年尝试进行交流,可少年除了看着他,没有其他反馈。直到十多分钟后,于队长才把少年劝到了路边的车队办公室。“当时已经中午11点多了,怕孩子饿,我们给准备了点儿吃的和水。”于队长说。
  随后,少年慢慢地从衣兜里掏出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爸爸的联系方式和家庭地址。和少年的爸爸联系上后,于队长得知,他的妈妈长期患病,并且这几天摔倒骨折,少年趁爸爸陪妈妈出门换药自己出门了。于队长打电话给少年的爸爸,对方也在着急地找孩子呢,“家里亲戚刚问完一圈,没找到孩子,正准备出门再找呢。”于队长说,“他家在道外,也不远,我们就赶紧把孩子送回去了。”
  车队党员每月看望
  和少年成了朋友
  到了少年的家,于队长看到,一室半的屋子本就不宽敞,妈妈患病卧床,父亲一个人照顾有病的娘俩。屋子里哪儿哪儿都是衣服,地上有、床上也有。
  “孩子的爸爸说,如果把孩子的衣服收起来他就不乐意了。”于队长说,“孩子习惯把所有的衣服都铺在面儿上,出门时自己挑好一件就能穿。”晚上睡觉的时候,少年也不让家长收衣服,把衣服从床上掀开就睡下了。
  看到少年的家庭情况,于队长和车队驾驶员们决定,定期来到少年家中,和他多说话,帮着同时照看娘俩的爸爸打扫屋子。
  于是,从1月份开始,为了不影响车队正常运营,车队6名党员于泓、张永钢、蒋喜鸿、刘健、朱光福、佟振起,每个月两次前往少年家中。“每个月两到三次车管会,开会人齐,散会了我们就过去。”于队长说。
  看着车队党员们带着水果、牛奶、小食品来到家里,慢慢地少年和他们熟悉了,变得健谈了。“以前见面也不和我们说话,现在见面了还和我们唠嗑呢。”于队长说,“之前孩子和外界接触少,这半年孩子开朗了不少。”在党员们的引导下,少年有时也和他们一起收拾屋子,曾经杂乱的屋子,如今变得窗明几净。
  “我们其实也没做啥,都是力所能及的事儿。”于队长说,“但是看到一个家庭因此发生改变,虽然辛苦点儿,我们也觉得很值得。”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